在文化史上,方外文化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嶺南文化在這方面具豐厚的資源與獨特的優勢。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嶺南道風一向頗盛。羅浮山是道教名山,道教史上著名人物葛洪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跡,歷史文人墨客的往來故事及詩文勝跡也所在多是,后人據此編纂的羅浮山志之志就有多種,康熙時輯為《羅浮山志會編》后,仍陸續有增補之作,為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道教方面還有一項非常有意思,也有待進一步探討的課題是黃大仙文化。黃大仙即黃初平,原本浙江金華人,不料浙仙粵用,在粵港尤其是香港倍受尊崇,遠勝其鄉土得道之地,實堪玩味。
佛教方面,廣州是禪宗西來初地,“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之說,充分彰顯了佛教文化在嶺南的歷史地位。廣東也是禪宗南宗祖師慧能出生、剃度與示寂之地,名剎遍布,法源深流。近些年來,相繼舉辦了多次禪宗文化活動,包括兩次六祖慧能思想國際研討會,出版三冊《六祖慧能思想研究》(《學術研究》雜志社印行),頗具水準,粲然可觀;其中第一冊專論“慧能與嶺南文化”,更切世用,第三冊指向和諧社會建設,也有益于時。行將舉的慧能圓寂1300周年學術研討會,必將對宗教及地域文化建設做出新的貢獻。明末清初以來,格于形勢,士大夫逃禪者眾,高僧輩出,詩僧輩出,文風鼎盛,蔚為大觀,對嶺南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近年來,佛門與院校攜手,開始進行文獻整理與文化研究工作,引人注目。其中丹霞山別傳寺先后與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2002年聯合舉辦了“海云寺與別傳歷史文化研討會”,出版了論文集《悲智傳響》(鐘東主編,中國海關出版社2007年版);2008年聯合舉辦了“紀念函昰禪師誕辰四百周年學術研討會”,出版了論文集《天然之光》(楊權主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2012年又聯合舉辦了“別傳寺建寺400周年學術研討會”,也將出版論文集。與此同時,經過僧俗兩界、嶺南內外一眾學者的共同努力,此一時期至為重要的佛門歷史文獻——“清初佛門史料叢刊”,也陸續刊行,目前已分別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和廣東旅游出版社刊布了《遍行堂集》、《瞎堂詩集》、《大汕和尚集》、《咸陟堂集》等。但是,如何將這些學術研究與文獻整理成果,轉化成受眾更廣的文化成果,是接下來的一項新課題。
因為地理與經濟文化傳統,嶺南在與西方宗教文化接觸方面得風氣之先,溢出方外傳統的方外文化——基督教文化,成為嶺南方外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方面的研究,成書而可觀者,首推吳義雄教授的《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基督教新教傳教士在華南沿海的早期活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和《開端與進展——華南基督教史論集》(臺北宇宙光出版集團 2006年版);其他也有值得關注的,但多局限于近現代以前,且限于學術研究層面。至于推而及于社會文化層面,則需假以時日,然也未必不是嶺南文化建設的新的增長空間。???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