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是我在一個親子教育講座的分享)
大家好!今晚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主題是親子溝通的“三字經”。
01
為什么會想到跟大家分享親子溝通主題呢?
原因有二:
第一,學生方面的反映。
在我十幾年的教學生涯中,幾乎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告訴我有時真的不想回家,原因是爸爸媽媽關心的只是成績,一回到家要么問“你考了多少分”?要么說“你看別人家的誰誰總是考第一”。除了說學習還是說學習,聽了就煩。
第二,家長方面的反饋。
家長跟我說得最多的一句就是:“余老師,我家孩子不聽我的,只聽你說。”
記得有一次我跟一位家長提起他家兒子在學校特別愛講話,家長反應非常驚訝:“不會吧,我兒子一回來就關門呆在自己房間,一天和我們都沒說幾句話”。
諸如此類的狀況引起了我的思考,家長和孩子之間如何溝通才有效呢?
02
通過學習和實踐,我個人認為:有效的親子溝通只要三個字——“心”,“聽”,“說”。
首先是“心” , 此心為同理心。
何為“同理心”?
同理心是指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并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技能。
當孩子因為打針叫痛并且大聲哭了,你會怎么做?
有家長可能這樣安撫孩子:“不哭不哭,寶寶是個勇敢的孩子。”也有家長會不耐煩地說:“有什么好哭的,有那么痛嗎?”孩子聽了卻越哭越大聲。
我會怎么做?
我會對寶寶說:“哦,媽媽知道寶寶有點痛,打針是會有點痛,想哭就哭一會。等你不想哭了就不哭。總之媽媽陪著你。”女兒很多時候的表現真的就是只哭了一會。
因為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到女兒的內心感受(打針會有痛),并把這種理解傳達給她,讓她感受到媽媽對她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她就不會通過哭鬧去尋求安全感。
其次是“聽”,要用心聽。
(此心指的是“同理心”)
角色扮演練習:兩人為一組,輪流扮演家長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情景1:
假設有一天你的孩子放學回來興高采烈的跟你說: “媽媽,我今天很開心,因為我這次考試成績進步了。”
媽媽1:“有什么好開心的,一次考試成績進步而已。別驕傲。”
情景2:
“媽媽,我今天很開心,因為我這次考試成績進步了。”
媽媽2 :“你很開心,因為你這次考試成績進步了。”
當你扮演孩子的時候,你喜歡聽到哪個媽媽說的話?為什么?
很明顯,第二個媽媽用同理心傾聽出孩子的感受:“很開心”,傾聽的事實是:“考試成績進步了”。
如果你讓孩子體會到媽媽能快樂ta的快樂,孩子就會有想跟你分享更多的欲望。(不信?你盡管試試。)
也就是說利用“同理心”,你就能傾聽出孩子所說的事實和孩子想表達的內心感受,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親子關系會更親密。
最后是“說”,要正面說。
請大家閉上眼睛聽我說:“不要想籃球,不要想籃球,不要想籃球。”
睜開眼睛,請你告訴我,你想到的是什么?(互動結果表示,大部分想到的恰是籃球。)
再來一個互動。
“寶貝,別跑那么快!”
“不要吵!”
“不要看電視!”
曾說過以上句子的請舉手,并回想一下你說了這些句子后情景發生變化了嗎?
反面說有效果嗎?沒有!
因此,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正面說,孩子就更容易明白你想表達的意思。 今天因為時間關系,在這只能跟大家分享我個人經常使用的一個工具,叫做“我句式”。
“我句式”模型:
1. 當我看到/注意到___________。(客觀描述事實) ?
2. 我感到___________。(客觀表達你的感受) ?
3. 因為我___________。(說明導致你感受的原因)
當我看到女兒玩IPAD置作業不理時,以前的我會這樣憤怒地表達: “就只會玩IPAD,你就不能好好學習嗎”?結果大家可想而知。
父母也是人,有憤怒的情緒是正常的,那如何表達憤怒才不會傷害到孩子?
我個人認為:在親子教育中,任何能夠造成恨意的方式都必須避免,任何能夠產生自尊的方式都必須加強。
現在的我會使用“我句式”:
“當我看到你玩IPAD置作業不理, 我感到很生氣, 因為我覺得你沒有認真對待作業.”女兒給我的反饋是:“明白,我玩5分鐘,然后寫作業,可以不?”
我覺得使用“我句式”,對事不對人,沒有評判,沒有人身攻擊,有三大好處:
第一個好處:孩子明白媽媽生氣是因為她的行為(玩iPad),不是因為她本人。
第二個好處:我誠實地表達出我的感受,讓孩子理解我的感受,容易接受我的建議。
第三個好處:孩子從大人身上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真實的內心感受,才能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表達自己感受或傾聽他人感受,都是有效溝通的好開端!
利用同理心去傾聽和正面說,親子溝通會更有效!
我的分享到此完畢,感謝各位的聆聽,敬請指教。
我是快樂寶媽、高級教師和心理咨詢師。專注親子教育、溝通和個人成長。我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是為了成為更快樂的媽媽、零批評教師和更好的自己。
點贊是鼓勵,打賞是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