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抽時間看了電影《白日夢想家》,這已經是2013年時候的電影了,但怎么說呢,好的電影并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時,如果一部電影反應的是人人當注意的現象問題,就沒有過氣之說。
白日夢想家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也許對于那些認清自己的人來說,這部電影有點無厘頭,會認為這樣的電影會變的沒有意義,但是對大部分愛幻想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共鳴的電影。 ?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在一家雜志公司工作的沃爾特,一直安安分分的做著自己的工作,他從沒有過什么特殊刺激的經歷,甚至是在婚戀網上的簡歷都是空白的。
當我們在現實世界中沒有做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時,總會想象著自己成為自己沒有成為的人。
當公司要面臨裁員時,沃爾特又因為沒有找到那第25號底片被新管理人員針對。同時她又對公司新來沒多久的女同事新生好感,卻從來不敢付出行動,而是頻頻陷入美好的幻想當中自我滿足。
比如想象自己是跟肖恩一樣的高海拔登山者;是面對惡勢力勇敢做出斗爭的勇敢者;是面對自己心愛的女孩能說出浪漫語言的表白者。但是其實這些他都不是,最終的現實是他是這些幻想的另一面。
裁員的壓迫使他不得不走上未知的道路,當一個人被逼著往下走時又何嘗不是一條路呢。
追尋肖恩。
十六年的平凡,要做出改變那是如何的扭轉啊。也許就如那筆直的鋼筋,想要沒有工具的讓它轉彎,那得爆發出怎樣的力量啊。
一件我們從未嘗試著去做的事,中間如何的苦難自由自己體驗過才能理解個中的心酸與艱難。我們一貫的畏懼心里一直都在,只是被逼得暫時靠在了旁邊,它是如此的強大,強大到你無法控制住他。
沃爾特在格陵蘭島酒吧時就差點被一貫的畏懼心里壓倒,當他面對喝得醉醺醺的直升機駕駛員的邀請時,他退縮了。也許他當時的想法是飛行員喝醉了,這樣是會沒名的,不能去。
是啊,當飛機起飛的那一刻,他的白日夢又來了,他看到了愛的人的鼓勵,他很酷的跳上了飛機。但事實證明那并不是僅僅只是自己的幻想,那是他真的跳上了飛機,而且真的很酷。
畏懼并不可怕,白日夢并不是不可做,關鍵是白日夢變成現實,畏懼常伴但要一次次把它推開。
沒想過敢從飛機上跳入海中,與鯊魚惡斗,像偵探一樣分析線索,跟好幾個身強體壯的大漢爭奪唯一的自行車,穿行在無人的公路上,感受大地的廣袤,湖水的澄澈,群鳥的遷移,生死火山噴發,喜馬拉雅山上稀薄的氧氣,努力的呼吸因為在用心感受。
當看到最后一期的雜志封面竟然是沃爾特時我們似乎更明白了生活,我們感受過高山流水,但是平平凡凡做好生活的極致就是一種回饋,“開拓視野,看見世界,貼近彼此,感受生活,這就是生活的目的。”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