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是一個基于分布式文件存儲的數據庫。由 C++ 語言編寫。旨在為 WEB 應用提供可擴展的高性能數據存儲解決方案。MongoDB 是非關系型數據庫(NoSQL)。它屬于文檔存儲類型,一般用類似json的格式存儲。
Mongod:核心數據庫服務器,用于開啟數據庫服務或者守護程序
Mongo:數據庫shell
MongoDB安裝
1、首先下載mongodb壓縮包(官方下載地址:https://www.mongodb.com/download-center#community),下載后解壓,如下:
2、配置環境變量:桌面—計算機右鍵—屬性—左側"高級系統設置"—環境變量—找到PATH,點擊"編輯",復制bin目錄的路徑F:\mongodb\bin,添加到PATH中(注意路徑前面要加一個分號),如下:
3、創建數據庫目錄,切換到F:\mongodb\bin目錄啟動命令行
(快速的在指定文件夾打開命令行:按住shift,然后在對應的文件夾目錄下鼠標右鍵,選擇在此處打開命令窗口),執行以下命令:
mongod --dbpath F:\mongodb\data
在 F:\mongodb目錄下會生成data文件夾,并生成一個mongod.lock文件。此文件夾會用來存放數據庫文件。
打開瀏覽器,輸入localhost:27017,可以看到窗口顯示信息為:
到此MongoDB安裝成功!以后每次啟動MongoDB的步驟是,進入bin目錄下啟動命令行:輸入mongod --dbpath F:\mongodb\data
有關MongoDB的相關操作
有關數據庫的新建和增刪改查操作都是在F:\mongodb\bin下,啟動mongo.exe,進行命令的相關操作。
簡單介紹一下MongoDB的數據邏輯結構,MongoDB的數據結構是一種層次結構,主要有:文檔(document)、集合(collection)、數據庫(database)這三部分組成。
文檔(document):由鍵/值對構成,像{a:1};{s:”abc”}等,它是MongoDB核心單元,MongoDB的文檔(document),相當于關系數據庫中的一行記錄。
集合(Collection):多個文檔組成一個集合(collection),相當于關系數據庫的表。
數據庫(database):多個集合(collection),邏輯上組織在一起,就是數據庫(database)。
1.新建數據庫
語法: use DATABASE_NAME
2.刪除數據庫
語法:db.dropDatabase()
這將刪除當前所選數據庫。 如果沒有選擇任何數據庫,那么它將刪除默認的’test‘數據庫。
3.新建數據集合
語法:db.createCollection(name)
4.刪除數據集合
語法:db.COLLECTION_NAME.drop()
4.插入文檔
語法:db.COLLECTION_NAME.insert(document)
5.查詢文檔
語法:db.COLLECTION_NAME.find(document)
Pretty()方法:格式化顯示結果
node.js操作mongodb
基本步驟
1.通過mongo.exe命令行創建數據庫,數據集合,導入數據,搭建基本的數據庫結構。
2.新建一個文件夾,在文件夾里面npm init初始化,創建package.json.
3.npm install mongodb安裝mongodb控制模塊
4.新建一個demo1.js.寫入相關操作代碼
測試結果:
代碼重要字段說明:
- 其中的url地址,一般MongoDB默認的安裝地址和端口號是“mongodb://localhost:27017”,后面的newdb是我的mongodb的數據庫的名字
- db.collection("COLLECTION_NAME").insert({插入內容},回調函數)
Node.js操作MongoDB相關操作方法
1.插入
db.collection("COLLECTION_NAME").insert(插入內容,回調函數)
2.查找
db.collection("COLLECTION_NAME").find(查找內容).toArray(回調函數)
3.刪除
db.collection("COLLECTION_NAME").deleteOne(刪除內容,回調函數)
查詢數據庫后發現Jerry那條數據被刪除了
4.修改
db.collection("COLLECTION_NAME").update(查詢條件,{$set:{修改的字段以及修改器}},回調函數)
修改成功的結果:
查詢數據庫發現,原來的xiaoming被修改成了Jerry
參考資料:
https://www.cnblogs.com/chengduxiaoc/p/7049498.html
http://www.cnblogs.com/wx1993/p/5206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