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性是指在獲得人們所需要的資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資源的供給相對需求在數量上的不足。”
如今,精英稀缺,土地稀缺,教育資源稀缺…處處都在講稀缺,而處處確實也需要講究稀缺。
【能力】
現在職場競爭激烈,想要爭得一席不敗之地,就需要講究“不可替代性”,也就是一開始說的“稀缺性”。
積累職場資本,將一件別人沒注意到的事,或一件眾人沒有過分關注的技能,做到極致,完成不可被替代的目標后,這份職場雄厚資本,開始勢如破竹,為職業之路披荊斬棘。
比如 時間管理、頭腦風暴、文件歸類、數據整合 等等。甚至細化到所有專業的各個小分支領域。
【饑餓效應】
蘋果公司玩饑餓效應玩的很六,一部新產品從發布到最初銷售,吊足了看客胃口,卻不給足市場的量,讓買家在等待中越來越期盼,在有限中越來越急切。
這也是“稀缺”。
想要,即便我有,也不一定就要給你,這是有資本的控制稀缺。
這句話是不是很耳熟?感情里,有“專家”就說,想要對方對你戀戀不舍,就一定不要有求必應,保留一些,才能走的長遠。
但我想說,不論是感情還是別的什么方面,一旦被動一方有了強有力的自控能力,饑餓效應,是不是也許就成了擺設般存在?
比如,我嚴格自控不需要iphone,那你出不出,和我買不買就沒有直接關系了。
而另外:想買,即便困難,也一定要滿足買下,這是被稀缺控制。
金錢,怎樣都是不夠的。
今天買了這個,明天還想買那個;有了錢買這個,還想存錢再買那個。而手里的錢有限,“通關關卡”卻遙遙無期。
如果我們主動設置“饑餓效應”呢?主動創造“積極稀缺性”呢?
對于想買的東西,不是說買就買,可以告訴自己“你得先餓著,等完成了…事,才能做為獎勵去買”。讓自己先“餓著”,才能一直保持對這個事物的喜愛之情和避免產生審美疲勞。
興趣愛好也是如此。雖說預先行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如果真的在學習前把一切的一切都買停當了,真的好嗎?
是不是保持半飽狀態,一直在前進,一直在求索,比較好?
總之,我認為稀缺是個好詞,總能調動人們想不斷爭取的心。
努力吧,成為職場稀缺的人兒;控制吧,讓自己保持花錢購物的幸福感。
稀缺,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