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文·博客蟲
其實我一直想說說關于IT技術交流與分享這個話題了,直到昨天。
情況是這樣的:
昨天一小哥加我Q,向我請教Storm應用打包出錯的問題,然后我就一步一步幫助幫助他排查問題,最終解決了問題。
然后直到晚上11點左右,我用手機翻QQ記錄,才發現竟然有人給我發了個紅包。
紅包是白天發的,正是那個小哥給我發的,只是當時沒有注意。
其實紅包錢不多,也就6.88¥而已,但是就是這件事,莫名的戳中了我心中痛點,一些我一直想要表達的東西。
我QQ里頭“專業交流”這個分組,總共173人,大部分都是通過尋求我幫助,然后加上我的。從13年到16年,近三年的時間里,包括加我好友的和通過群聊直接找我的,預計在線上幫助過人總數在兩三百還是有的。
當然,上面這個小哥也是第一個因為幫了忙,給我發紅包的,這也讓我有點莫名的感動。
當然,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下面我要表達的~~
正文
兩三年來,我一直堅持的一個IT技術理念,那就是“進步始于交流,收獲源于分享”!
在我認為,無論你是向他人請教也好,還是從網上查找到的知識也好,你技術的增長都是得自于他人給你做的無私分享。
那么,作為知識獲取方,保持一顆感恩的心是必須的(跟紅包沒關系哈,別亂想,哈哈),然后對于這種技術知識傳承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這一點上,三年前開始研究大數據起,作為一個小白到非小白的艱苦過度,我深有體會。正是有哪些無私分享知識的前輩們的奉獻,讓我慢慢的渡過了最艱苦的技術成長期。
從那個時候我就樹立起這么一個信念,技術需要被交流才能更快進步,知識需要分享才能傳播的更遠!
所以這近三年來,只要是向我請教技術問題的,只要我有時間,無論是通過QQ問的,給我發郵件的,加我微信問的,無論是多么小白的問題,我都會認真耐心的給他們講解。遇到我懂的自然不用多說,不懂的我也試著幫助他人理順問題的思路。
不止如此,我還一直致力于提倡線上線下的交流,技術分享,包括今年我開始在線下大數據技術沙龍,動力也是源自于此。
其實對于那些我幫助過的人來說,我從未想過他們需要給我回饋什么,甚至絕大部分人在往后的日子里少有交集,但我然仍希望的是,當有人尋求他們幫助時,能夠耐心的認真的幫助他人。
能夠有人一直把這種無私分享知識的習慣給傳播下去,這是我一直想做、一直在做、一直想看到的東西!
技術的分享與交流,這在國內的技術交流圈子里,恰巧是最最最缺少的東西!
前幾天,舉辦完“米特吧大數據技術沙龍”第二期的線下活動之后,跟幾個相熟的朋友一起去吃飯。都是搞技術的,吃著吃著當然也就聊上了一些技術話題。
因為剛搞完線下技術交流分享活動,所以自然而然的就討論起了國內關于技術交流分享的話題。其中一個我們討論的話題就是國內開源軟件現狀與國外開源軟件的發展。
國內的開源與國外的開源發展,差的不是一個量級。其實近些年,國內也開源了不少不錯的技術,但是就發展來說,大部分都黯然的消逝于短短幾年的“歷史長河”中。
是國內的開源技術太差了么?其實不是的,國內的一些開源出來的技術雖然跟國外一些開源技術相比,雖然有些差距,但是差距不會跟想象中大,并且有一個本土適用性的天然優勢,所以還是不錯的。
那為何國內的開源社區啥的一直做不大,做不起來呢?
就我們那天的討論結果來說,是這樣的:
國內技術氛圍總體表現是獲取使用的人群遠遠大于愿意貢獻分享的人群。
如此這般,一個開源技術想要發展起來,必然是需要有人去解決反饋上來的問題,然后不斷的優化開源版本,形成一個問題反饋與版本迭代的良性循環。
但在國內,絕大部分人的思維是這樣的:取之而用之!
也就意味著,我們只是拿過來用而已,好用我就用,不好用我就不用,而不去想怎么去優化他,然后把優化的分享出來,或者即使說優化,他也是做的內部優化版本,少有把優化或者二次開發結果開源公布出來的。
那么,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國內一些人好不容易下定決心把做的東西開源出來,結果奈何心力有限(沒人幫忙一起維護),只能看著開源出來的東西消失在年份的車輪中;而用國內開源技術人則發現,誒,咋國內的開源技術發展的太慢了,太次了,俺再也不用國內的了。
惡性循環,以至于國內開源技術氛圍一直起不來!
就國內的開源狀態來看,區別也很明顯。國內的一些開源技術大多是一些大公司開源出來的,由那些大公司的人主持維護;而國外的很多都是自發的,或者即使是某個公司開源出來的,也會貢獻給開源的公益組織,讓其他人一同參與進來維護。
前幾天看到一篇楊哲的文章,我很有感觸,叫《codis,codis3.0和其他》。
據文中描述是這樣的,目前Codis由豆瓣的兩個工程師維護,其中作者楊哲應該目前Codis的維護者之一。作者原話的是這樣的:“近幾個月,Codis的實際開發人力只有1.1人”。
其實,看到這,我有點莫名的悲哀感。
咱們先不說Codis至今有多少人在用,單單它作為少有幾個開源的Redis集群解決方案來說,在國內也算是為不少人解決很頭痛的一個問題。
而1.1個人力,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或許正如作者所說的:雖然他們也想多花點心力在這上面,但是畢竟還是拿著老板的工資的,需要給老板干活的。或許楊哲自己說這話的時候,也有點莫名的悲哀吧。
情況正是這樣的,國內開源是以某個公司的開發人員為核心。“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其他人又不參與進來,又沒有其他渠道的資金支持,累積的問題越來越多無法解決,所以越往后,自然難以為繼了。
而國外的開源氛圍則不一樣,首先是貢獻者方面,已經有一些比較大的公益組織負責主持開源的發展,整個機制比較健全;二是參與人員,也就是commiter,很多人自愿為代碼做一些貢獻;三是感恩回饋,國外很多開源技術社區每年都能得到各個公司大量的捐助。
在開源機制健全方面,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善。但是,我想表達的是在于人心:愿意將成果分享的心,愿意感恩回饋的心。
說到這,我又想起了錘子。我不管錘子這個手機做的怎么樣,不管老羅這個人情懷怎么樣。但是,錘子為開源技術捐助這個事,我是給五星好評的。
再說說技術交流這個事兒。
國人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含蓄。換句說就是,有點不太好意思跟別人交流。
這是國內技術圈子氛圍普遍不佳的硬傷!
不過從上次大數據線下沙龍活動的情況來看,其實很多人是渴望交流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如何跟陌生人交流,也渴望有人能夠牽個頭,把氣氛給帶動起來。那么,技術交流這個事就更加順其自然了!
寫在最后
如果你已經把文章翻到這,不管怎么說,最起碼說明,你對于IT技術分享與交流這個事是關注的,或者是有看法的。
其實我想表達的東西很簡單,技術需要多多交流才能進步,而自身的收獲則源自于他人無私的分享。
有時間偶爾想想自己所掌握的東西從何而來,然后在力所能及而又合適的時候,把這種觀念傳遞下去。當然,傳遞這事不能靠想的,而是需要做的。
這是感恩與分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句話好像我已經說過兩次了。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太多太多,老祖宗說的一些能夠流傳千年的話總是有一定道理的。主動點,別總想著讓別人主動,試著從自己出發改變這種技術怪圈。
這是交流!
近三年了,他人我無法強求什么。但是,我想我還是會繼續堅持這個想法,為改變一些我想改變的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無論何時還是何地~~
希望你一起來,一起來走這條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