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問題“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沒有早點知道?”我最共鳴的回答為:不要跟眼界不一樣的人爭辯,其中當然也包括比你有見識的,該做的是請教學習,而非愚蠢的辯護。梭羅在《瓦爾登湖》里寫到社交是廉價的,《群體性孤獨》揭示人們傾向于規避社交風險卻又難以割舍對親密關系的渴望而離不開互聯網社交。事實正如此:社交廉價,人類本能地渴望親密關系。在南大這兩年體會頗深,當然這和自己交際圈子太小也有關系:浪費了相當的時間、精力、金錢在無意義的爭論及社交上,明知是虧本的事兒,卻由于內心的愚昧、無謂的爭強好勝和原始而荒謬的渴望讓行動違背理性。知乎上還有人說交友的原則是“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強者,或正常而陽光的普通人”。(我一直還蠻鄙視知乎,然而并不能否認里面也有部分精華,這次輪到鄙視自己了)說白了,要么交往比你強大的,要么交往讓你開心的。勢利?嗯,要以前我定會這么想了,可是現在意識到世界過于美好,資源過于有限,所以我們必須選擇高效。
話說回來,陽光正常人倒罷,想交往出世智者,入世強者就能交往得到?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非此輩,身邊即便有了智者強者你也未必能識別,何況人家根本不屑于鳥你。這就是我們要不斷致力于提高自己的原因之一,自己優秀才能結識更優秀的人,到智者/強者的圈子里,大家一起提高、進步,體驗更多世界的美好。當然,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且沒有興趣再探索,那就當我說了廢話。
想起自己曾經多么癡迷于社交,從中獲得無限滿足和快樂,能和絕大多數人愉快的相處真是令那時的我驕再傲不過了。大家都真誠地喜歡我,正如我真誠地喜歡他們一般,每到生日都有極多人送禮物,甚至出乎我的意料,即便并不是每個送禮物的人都會在生日時接到我的禮物?,F在想起來還會有些自豪呢。不過后來因為某些主觀及客觀原因,刻意回避社交,自己的圈子越來越小,時間久了,好像就剩下自己一個人了。在刻意回避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喪失了發現他人優點、美好之處的能力,同時反倒容易看出他人不好的方面了,我不知道能否稱自己為吹毛求疵,但不寬容、不nice是肯定的,不過憑借如此令人厭惡的挑剔性格,我發現了少數真正優秀的人。曾經的好友都成了過客,如同后來那些一開始就以過客身份出現的人一般。以我目前的價值觀來看,過去“人緣太好”的階段其實并非虛度、浪費、廉價,全鑒于彼時彼地難以逾越的個人局限性,況且未成年人的世界里本就單純。而且正是那段經歷,才讓現在的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變成了一個旁觀者,盡量將感性降至最低水平,讓位于理性。此外,當這個旁觀者置身于局內時,其與人交往時的感受性比過去強了很多,不再那么寬泛了。社交已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對,尤其當我們進入成年人的世界里,社交的確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了,絕大多數的社交都過于廉價,甚至連廉價都談不上。當我有能力只參與絕對必要的社交時,省下的時間、精力以及金錢可以給我帶來有較的多的體驗。
可悲的是,事實上我們依舊被困在相當數量的廉價的社交里,無論是在現實中,還是在手機里的社交APP里,后者尤甚。同時,還有更難以讓人忍受的愚蠢爭論,紀伯倫說,“我們為錯誤辯護的時候,用的力氣比我們捍衛正確時還強大”,我們每天都要聽到無數無聊的為自己的錯誤而進行的辯護,到處都是愚蠢的借口,到處都是無意義的理由,感覺真像是無數唐僧在耳邊唧唧歪歪,弄的人焦慮不安,真是煩透了,盡管這樣的人為數不多,但只要有兩個住在身邊,他們的對話就能把人逼瘋。
所以如果互聯網社交另當別論的話,獨處真是再明智不過的選擇了。如果沒有優質的陪伴者,與其和見識短淺,無知愚昧且自以為是的人共同進餐,亦或和唧唧喳喳地進行愚蠢爭論的人同處一室,不如獨處一生。
至于社交網絡,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