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顧客中有一對母子在買玉的過程中給了我深刻的印象,讓我為給父親買玉的兒子感到心痛。
事情是這樣的。像往常一樣我守在店看書,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進店里來,搜尋了柜臺一遍后有點羞怯的問我有沒有手把件?習慣性的我把柜臺里的拿出來給他看,(作為專業的玉石銷售人員我似乎不太專業,總希望把最好的推薦給顧客)報完價錢,小伙子有點不好意思的問我有沒有便宜點的。此時我反應過來,我犯了習慣性的錯誤――習慣了給顧客推薦高品質的而忽略了顧客的實際消費能力和需求。
我把品質不錯價位相對實惠的玉拿出來給小伙子看,問小伙子買給什么人,要不要我做推薦介紹?小伙子這時才定定的坐下來說想給父親買塊玉,前兩年給媽媽買了個吊墜,父親也很喜歡,這次想給父親買個手把件讓老人家抓握手里鍛煉身體。只是自己工資不高,只能先買個一般的,以后有錢了再給父親換個好的。
聽小伙子這樣說,想到我早逝的雙親,被小伙子的真誠和孝順打動,我選了一塊玉質比較好題材相對保守雙面雕刻的玉推薦給小伙子,打了6折的價錢,小伙子非常開心滿意的買上,臨走還跟我說,等過些日子母親來,再給母親買對耳環。我聽了真的很感動,心想如果小伙子再來我還一定給他最低價。
過了月余小伙子真的帶著母親來了,一位瘦小嚴肅的老太太,穿著整潔的淺花外套手里緊緊攥著小布包,小伙子摻著母親的胳臂,靦腆的跟我打招呼。
小伙子給母親介紹說給父親買的玉就是從我這里買的,問母親有沒有喜歡的。我看看那位母親,她手背后,像一位老干部滿臉嚴肅的瞅瞅了柜臺,然后面無表情的說:“不買了,上次你給你爸買的那個玉就像假的,好像粘在一起的石頭。”聽到這話我真的有點好笑,玉哪有隨隨便便能粘在一塊兒的,阿姨一定是不懂,想著一定要好好跟她解釋一下。
我問阿姨為什么覺得玉是粘在一起的呢?
阿姨說:”我女婿說是粘的。”
我又問:“阿姨,你女婿也是搞玉的嗎?他也懂玉?”
阿姨說:“他也不懂,反正他說不好就是不好。”
聽阿姨固執的重復著“不好”的字眼,我無奈地悄悄看了一下她兒子,小伙子一臉的窘迫,有點無措的說:“媽,我覺得老板挺好的,玉也挺好的。”媽媽還是一直在叨念:“你妹說不好就不好,你買的就是粘的。”兒子無奈,尷尬的坐到一邊的沙發上,臉上滿滿都是自卑的歉意。
看到他們母子這樣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好了,只好對他們說:“我保證玉是真的,不是粘的,不行去做鑒定吧,如果有問題,我假一賠十包賠。”聽我這么說,兒子攙上母親扭過頭對我說:“沒事啊老板,過兩天我們再來看。”說完拉著母親出了門。
望著母子倆遠去的背影,兒子一直彎著腰緊緊的攙著母親,我不知道為什么會為兒子感到心酸。腦海里一直浮現著小伙子第一次來店里時的虔誠。可憐天下父母心,也可憐天下孝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