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上午,某新媒體公司聯合一眾明星發起了“丟書大作戰”的活動。此活動一經展開就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
“丟書大作戰”源于英國倫敦的公益組織Books On The Underground。而《哈利·波特》中女神學霸赫敏的扮演者——英國女演員艾瑪·沃特森的推廣使得這個活動開始火爆。11月15日,某新媒體平臺發表了題為“我準備了10000本書,丟在北上廣地鐵和你路過的地方”的推文,中國版“丟書大作戰”開始啟動。
當流動的圖書貼上公眾號平臺特制的“丟書大作戰”等標簽時,這場公益活動已經帶有了相當程度的營銷性質。就如該平臺之前“4小時逃離北上廣”活動一樣,“丟書大作戰”讓該平臺迅速漲粉,各個聯合品牌再次刷足存在感,成為網絡的又一次“現象級”事件。
我們姑且不論這次活動中的營銷性質。我們單單從活動所宣傳的目的“推廣閱讀”來看,此次活動并未取得應有的成效。“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當這場公益活動從倫敦轉向中國的北上廣,似乎有些“水土不服”。
首先,據該平臺自己之后的推文來看,確實有些乘客對撿到書表示驚喜,并掃描二維碼留下了圖書漂流的軌跡。但這些書又是否真正被乘客閱讀呢?又是否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呢?還是這些書被草草翻過之后,僅僅作為他們當日的素材,成為他們眾多朋友圈、微博中的一條,以顯示自己的文藝與小資情懷,以表明自己的幸運呢?當讀書淪為作秀,讀書本來的目的就被人們忽略了。
其次,關注地鐵上漂流圖書的畢竟只是一部分人,讓人失望的是,很多人對放置在座位、電梯上的圖書視而不見、無動于衷,甚至有人一屁股坐在了書上。無人問津的圖書到了最后只能被保潔阿姨默默收走,并沒有實現它本身的閱讀價值。
此外,該活動“推廣閱讀”效果甚微還與中國國情有關。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交通高峰時地鐵等交通工具更是擁擠不堪,有人在該公眾號平臺回復:“世相君來到廣州三號線,發現人多的騰不出手掏書”、“平時地鐵已經夠堵了……這么作完全不顧及乘客感受”。在通勤的高峰期,在人擠人的地鐵上,即使有乘客有心捧書而讀,但鮮少有人還能騰出手來。
閱讀的好處可以說毋庸諱言。“丟書大作戰”至今還未取得很好的效果,這表明中國的“讀書推廣”還需多下些功夫,多些真誠、少些套路,找到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推廣方式,讓讀書成為中國人的內在需求,讓文化成為中國人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