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節,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有一刻在想今天寫什么樣的文章,在腦海中構思時發現,開始是之前的反思套路,當我意識到這個套路時繼續往下寫,再寫一段,忽然發現,又重新回到了這樣一個圈子。這一期我的反思日記寫了十幾篇,加上上一期的n多篇,已經形成一個很明顯的寫作習慣與描寫方式,很多文章仔細看起來結構都相似,不同的是內容,就連內容都會有相似傳承的地方,因為問題沒有解決或者自己陷在相同的框架模組之內。
如果說寫反思日記有什么好處就是每天都可以回顧,留下自己的心路歷程。是一個很好的成長記錄。
我還記得我一篇文章說我想把反思日記寫出花來。到現在也還只有一種套路。或許是自己把自己框住,習慣是最省勁的一種方式,所以按照習慣來寫,覺得輕松。或許是偷懶的另一種解讀,我的目的是反思,所以反思就好啦,何必在乎形式呢?形式重要嗎?結構重要嗎?那千篇一律的生活好嗎?很多人都會覺得乏味吧。那為什么你會覺得形式不重要,結構不重要呢?就算給自己看,雖說可能訴說的問題不同,但是看到幾乎相同的開頭與結尾,自己也會覺得很無趣吧。那么你的記錄,還有給自己看的意義嗎?
很多時候,為了完成任務,都趕在睡前寫,寫到200字,就不再寫了。那當天的問題說清楚了嗎?想要思考的問題想清楚了嗎?有時候題目都乏味,用心與否太過清晰明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被別人的一句話或者是覺得貌似很有道理的話影響,然后改變自己的行為習慣,那別人的道理與自己的目標相匹配嗎?真正影響我們行為軌跡的是自身的信念。當你覺得壓力會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時,壓力產生的作用就是負面的;當你不認為壓力有bad effects 時,壓力對你的作用就沒有那么大。
很多靈修課程提到金錢時,第一個是和錢做朋友。但你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嗎?很多人對金錢是喜愛的,對于金錢的想法是正面的,但提到金錢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not enough”這樣不好的情緒時,你對金錢就處于一個不好的頻率當中。所以健康很重要,但你對健康的反應是:“我不夠健康,或者我還想更好時。”倘若你在生病中,這種想法中所攜帶的焦慮會放大。
所以,正面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潛意識中攜帶更大力量的是你的情緒,對于這件事的第一反應,往往暴露出你對這個問題的真實態度。
所以學習正念,覺察到的情緒,是解開一切問題的開端。
前兩天我真正開始理解一切都是記憶的重播這句話的意思,聯系情緒ABC理論,其中B就是你過往的記憶,當你對于過往記憶中類似的事情是帶有恐懼、焦慮的情緒時,相似的事情發生,如果沒有覺察,你會帶著過往記憶中的情緒來處理當下所面對的事情。所以我們會覺得同樣的問題在重復發生,因為你對于過往的記憶一直沒有放下,你一直在用過去同樣的方式處理同樣的問題,所以得到的結果必然也是相同的。
這篇就當送給自己的中秋節禮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