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在哪個境界?

1

看到一篇文章《家長的五種境界》,把家長的境界分為如下幾種。

第一境界:

家長舍得給孩子花錢,以為錢就是全部愛的表達。

第二境界:

家長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的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

第三境界:

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我究竟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一旦目標能夠清晰地確定,家長就不容易被人裹挾著,熱衷于跟風、盲目地對孩子進行培養。

第四境界: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去學習,他們不再停留在“沒有辦法”或者“管不了”,而是關注孩子的問題癥狀及其原因,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

第五境界:

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為他們明白,“你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最高境界:

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他自己。

2

從打算要孩子開始,我就不自覺的開始關注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幸福快樂的成長,不要如我到現在還沒有找不到自己的愛好。不讓她上培訓班,如我一樣有個玩耍的童年。

第一次當家長,我有點兒戰戰兢兢。雖然我看了好多篇文章,但是腦子里還是空空的。根本沒有系統化的知識,陷入了搖擺不定的墻頭草。比如繪本好,給孩子買繪本讀。多陪孩子,不要一味讓老人帶孩子。魚目混雜的早教市場,還是不要給孩子上早教……

《家長境界》的分類讓我看到了自己處在哪個階段,認清了自我。我處在多個境界的重疊部分。換句話說,我處于四不像。

第一境界“花錢的家長”,我一點兒也不喜歡。所以我不是。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的確存在這類家長。而錢也加劇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孩子越大,和父母唯一的交流幾乎就是——給我打點兒錢。

第二境界“多花時間陪孩子”。我喜歡抽出更多時間陪孩子,由于要上班。之所以愿意花時間陪孩子,是因為妞現在很小。但最重要的是,回想我成長和父母一起呆的時間,越大時間越少。所以我能和妞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她的成長很快,我不能錯過。現在是一天都不能和她分開。希望能用文字和照片記錄。現在已經好多父母,尤其是媽媽意識到這一點兒,甚至放棄工作陪伴孩子。

第三境界“想要什么樣的孩子”。這是大多家長的狀態。有了孩子后就一直想,我希望我的孩子……我要讓我的孩子……一旦孩子不是家長心中的預期目標,就開始努力改變孩子。慢慢的孩子和家長都迷失了。

我想讓我孩子幸福快樂,不需要優秀,只要做她自己就夠了。而這又涉及到了最高境界“鼓勵自己成為最好的自己”。

第四境界“關注孩子問題,積極解決”。家長認識到自己教育理論的不足,主動學習,比如學習正面管教,或者請教教育心理學家學習青春期,敏感期如何與孩子相處。

我學習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表揚,而不是批評。比如妞不小心摔倒了,我會對她說,“沒有關系,自己站起來”,站起來后再夸獎她“你很棒!我們一起把你身上的土拍拍。”妞不但不哭,還很開心。如果換做沒有學習的我,我會邊責怪她怎么這多不小心,邊把她扶起來。我在這方面需要學習的很多,我現在最大的體會是,心態必須要放平和,對于孩子的稱贊要發自內心。

第五境界“完善自己,言傳身教”。俗話說的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言傳身教,是我最喜歡的教育方法。

看過一段視頻,女兒回家寫作業,媽媽在玩手機,爸爸在抽煙看電視。媽媽手機沒有電讓女兒拿充電器,爸爸讓女兒拿打火機點煙。女兒生氣哭著說“你們一個玩手機,一個看電視。還指望我好好學習。你們自己做好榜樣了沒?”

我明白言傳身教的道理,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減少看電視,多看書。然而我忽略了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我抱怨錯過了尋找自我的機會,不想讓妞走我的路。看到“完善自我”,結合“書香門第”,我警覺發現,這樣抱怨沒有自我的自己,給妞會帶來不可預測負面影響。我不能迷失自我,必須找到自己。這樣妞才會更早找到她自己,否則“老路”依舊。

最高境界“我是誰”。這是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需要一起共同成長,達到的境界。

我愿意和妞一起尋找“我是誰”,在我有生之年,見證我和妞的成長!做一個真正的自己,而不是為了妞更加失去自我。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不怕,在這個修煉最高境界的路程中有妞的陪伴,更有千千萬萬家長在前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