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孩子的自尊心
-01-
過年離不開小孩子的圍繞,有事沒事總愛拿孩子來說事,找話題,把逗孩子玩當成了一件樂事。殊不知,我們無意的舉動之間,可能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留下一輩子的陰影。
小孩子,在大人眼里總覺得他不過就是一個沒有完整思想的小人而已,能有什么心理活動,恐怕也傷及不到他哪里,給他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看著他著急或是哭鬧,大人們像是贏得了一場勝利似的。其實,小孩子也是擁有一整套完整的心理活動,他們也會有各種心理反應,或恐懼或擔憂或是覺得害羞從而無地自容。
比如大家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沒什么可說了就會把話題轉到孩子身上,還記不記得小時候做過的糗事啦。如果孩子說不記得,那親戚就會聲情并茂地還原當時的情景,逗得大人們哈哈大笑,而孩子卻在那里默默地低下了頭。
此時此景,是不是像極了過去的自己呢。是否也被這些“壞”親戚給嘲諷過呢。當然,他們并沒有覺得那是在挖苦嘲諷你,只會覺得拿你過往的糗事出來,供大家一樂,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可對于你來說,那就是人生中一段極不光彩的舊事,恨不能時光能夠倒轉好把當年那些傻里傻氣的事情給埋起來,免得如今被人說三道四,當成茶余飯后的笑料。
可我們不能,那一段黑歷史永遠的留在了眾親戚的腦海里,每年只要他們想翻出來了,就會翻出來樂呵一下。而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默默的低下頭,任人評說又無能為力。
他們已經傷了我們幼小的心靈,在心里永遠的留下了一道傷痕。我們也知道那是件不太好的事情,可是當過去的事情已經快被自己淡忘時,親戚們卻不愿意忘記,他們似乎對于這些陳芝麻粉爛谷子的事情記憶的格外清晰,會時不會再幫我們回憶一下。
我們極力想要忘記的事情,卻忘記不了,哪怕當年的傻子如今精明萬分,那也留下了曾是你是傻子的印跡。再次揭開傷疤,比初瘡的疤更疼,然而再疼也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被人傷弄。
孩子的心靈其實是很敏感、脆弱的,大人的一句無心的逗弄,就可能讓孩子永遠記住這句話,在心里形成一輩子的陰影。孩子可能會變得不敢相信別人,沒有安全感,在人際交往方面會很不擅長。
看似大家“愛開玩笑”,不如說是在間接謀殺孩子的心靈。把孩子的種種問題突顯開來,讓你永遠逃不開那些令人傷悲的往事中。
-02-
小孩子膽小害羞是再正常不過的,不是每個孩子在陌生的親戚面前都能夠表現的收放自如,把自己最“外向”的一面表現出來。嘴巴甜的像吃了一蜜一樣,見到親戚又是喊又是叫的,面對眾親戚的詢問能夠對答如流,每一樣都做到令人滿意的程度。
如果有,恐怕那是人尖中的人尖天才。而現實中的小孩子能夠做到某些方面的令人滿意,已經很不錯了。比如小孩子膽小害羞,見到久不相見的親戚時會有畏懼感,表現出生分是很正常的。因為他不熟,并不知道你是哪位,你在干什么。平素里又沒有見過,突然來了那么多人,一屋子的陌生面孔,不緊張才怪呢。
莫說是小孩子,就是大人,面對一眾陌生的面孔能有幾人做到不緊張的。不是呼吸加速就是表現的拘泥不自然,這和小孩子的情緒表現豈不是一樣的。
拘泥害羞并不是孩子們的錯,不要一直說教,說孩子窩囊廢物等等之類的話語再次傷害了孩子。當他們產生恐懼的心理里,是需要大人積極的引導他們走出去,鼓勵他們和這些陌生的親戚交往開來,讓他們抱一抱和他們說一說話,這樣慢慢熟了,孩子自然也就放的開了。而你一旦拿話來擊打他,說他不成器窩囊,那孩子就真的覺得自己就是窩囊,原本還有膽量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卻聽到這樣的嘲諷更加的不敢面對這些讓他生畏的人群。他怕再聽到傷他更深的話,因為他已經接收到了來自于他們的傷害。如果沒有他們的突然造訪,他不是如往常一般自然開放,而如今不行了。他們打亂了他的情緒調節能力,他不屬于那種自來熟的又熱情如火的類型,他只能是在暗處窺探一切處于安全狀態時才敢露出膽小的身軀,他也希望大家能夠接受他的不安全感,給他足夠的勇氣,而不是來自于大家的不認可和打擊,甚至于是嬉戲的嘲諷。
不要忘了,孩子也是有尊嚴的,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大人們是高興了,但這種快樂是建立在孩子的痛苦之上的,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想一想,如果有人對你不尊重你會是什么樣的感受。是開心還是難過,如果你一個成年人都接受不了來自他人的攻擊與不尊重,何況一個孩子呢,而且還是一個正處于學習成長接受事階段的幼兒。
雖然逗孩子是大人向孩子表達喜愛之情的一種方式,但請以尊重孩子為前提,讓孩子知道大家沒有惡意,他就不會那么抗拒了。隨之就會融入到大家的懷抱里,如果讓孩子感受到的是來自大人的惡意,那么對于他來說,你就是不安全的,他所回避的行為,其實就是自我保護機制產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