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今年6歲了,在家人眼里他非常聰明,對什么事情都掌握的很快,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但是楠楠媽媽卻很煩惱,因為楠楠總是特別好強,做什么都要爭第一,但要是遇到困難了,或是一下子受打擊了就一蹶不振,還特倔不聽勸導。
讓我們一起看看針對這樣的狀況,家長們又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孩子的“輸不起”源于與生俱來的“好勝心”,因為不能客觀看待自己,所以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通常會有兩種表現:
表現一:一些孩子面對挫折、失敗,他會回避,逃避困難。
表現二:性格急躁的孩子一旦在游戲中輸了,就會大發脾氣,哭鬧以示宣泄。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去自我中心化”尚未完成的結果。
在2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開始希望獲得更多的關注,對喜歡的東西要“占為己有”,想要所有人都“對自己最好”,常常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
3歲之后,孩子逐漸有了和同伴交往的經驗,開始“爭強”,希望自己是“力量的象征”。一旦未能如愿、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壞情緒、壞脾氣就爆發了。
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如果粗暴地對待孩子“輸不起”的行為會讓他感受到更深的挫敗感,其不當行為也很難得到糾正。
當遇到孩子“輸不起”的情況時,家長應該如何回應孩子,才能真正幫到孩子呢?
01 正向疏導孩子情緒是關鍵
首先是傾聽,引導孩子把情緒說出來,不要憋在心里。其次,對于孩子的情緒表達要給予回應,表示“理解”和“認同”。
但是,接受“壞情緒”不等于接受“壞行為”,在舒緩孩子情緒的基礎上,要正確引導孩子懂得社會規則、建立好習慣。
02 培養孩子的“逆境商”很重要
孩子“不愿輸”、“不想輸”并不是壞事,但是“不能輸”、“輸不起”就很容易成為“偏激的固執”。
培養孩子的“逆境商”,讓他明白“失敗”“挫折”都是人生的一筆財富,而不是萬丈深淵。幫他分析這次“為什么會輸”,下次“怎么做可能贏”,讓輸的結果變為下次贏的動力。
03 角色扮演,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家長可以在游戲中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失敗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父母可以先“扮演”贏的“角色”,并告訴孩子是通過什么方法贏的。
爾后“扮演”輸的“角色”,并告訴孩子:我已經盡力了,輸了沒關系,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啊!下次找對方法就能贏了。
04 多關注孩子,而不是挫折本身
孩子強烈的想贏的需求是內心缺乏對自我價值的認可,而孩子早期的自我價值的來源大部分是從父母那里得到的。
如果一個孩子幼年的生活中,缺少關心,總是被評價和比較,被貼標簽,常常被忽視等等,這些心理映射最終也會反應成強烈想贏的需求。
對于孩子“輸不起”的問題家長應該客觀地看待,不要過多的呵護,也不要有意制造挫折讓孩子嘗試失敗的滋味。
運用游戲的方法,讓孩子從自己身上解放出來,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感受失敗的滋味,他就不會那么抵觸,也不會那么傷心!
在孩子慢慢習慣這種思維模式以后,等他們親身經歷失敗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就能足夠強大到接受現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