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跨年讀完了莫言老師這本《晚熟的人》,最初看到封面諾貝爾文字獎授獎辭——“莫言的想象飛越于整個人類的存在狀態之上”時不免有些驚訝,而當我讀完這本書后,更深切地感到,他的目光洞察了所有人的靈魂深處。
阿Q精神的忠實傳承者
書中《詩人金希普》《表弟寧賽葉》里的人物是一個個普通人,在平凡的世界里卻有著不平凡的“成就”,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圓滑世故,抱著阿Q的精神勝利法不曾有絲毫放松。
比如,《詩人金希普》中的金希普對莫言先生說“我知道您對我有很深的成見,您也許認為我就是一個騙子、混子、油子……我不解釋,就像高山人從不解釋,就像大海從不解釋。……我必須實事求是地對您說:我是有才華的,我是會寫詩的,我不僅能寫新詩,我還能寫古詩……”
《表弟寧賽葉》中寧賽葉嚴肅地說“我認為金希普的才華遠遠超過你,他之所以沒你名氣大,是他沒趕上好時候,他如果逢上八十年代那文學的黃金時代,哪里輪得上你猖狂!不說金希普,就說我,三哥,你說良心話,我的才華,在你之下嗎?”
讀到這兩段時,我腦海里立即浮現出許多壯志未酬、庸庸碌碌的人,在他們抱怨生不逢時或者嫉妒別人只是運氣好時,那不甘、嫌棄或者無奈的表情里,總能看到魯迅先生筆下阿Q說出“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時瞪著眼睛的神情和“心滿意足<typo id="typo-551" data-origin="的" ignoretag="true">的</typo>得勝走了”的姿態,雖然過去了了很多年,民族的姿態、國家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根植于人性深處的東西,卻總有幾分驚人的相似。
虛擬世界里人性的發酵
《紅唇綠嘴》中的覃桂英文革時剪掉老師李圣潔的辮子,和谷文雨抽打侮辱李老師導致其跳井自殺;為逃避計劃生育跑到中俄邊境的一個山村,歸來后無法落戶分地,搞出了政府門前賣兒女的鬧劇;自媒體時代,上演了賣謠言的經典場面,給莫言先生的“這兩條謠言一字千金,但咱是要緊的親戚,又是青梅竹馬的同學,所以只收成本價,每條兩萬”的微信消息,從她孩提時代到耄耋之年的經歷,立即讓人想起前些年碰磁盛行時網上流傳很廣的那句話——“不是老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網絡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自媒體的興起也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好處,不少創作者關注成長、分享干貨、共同交流,但我們也不可避免地看到,這個世界里也同樣隱藏著類似于覃桂英這樣的存在,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讓我們更加自信和包容,但一條謠言引起大流量的關注,甚至是個人被網暴,似乎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謠言的散布就是人性某一面的發酵。
根植于現實土壤里的生活
“長大成人是件漫長的、痛苦的事,如今跟過去一樣艱難”,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的時候,覺得有些過于悲觀,隨著閱歷的積累越來越認同。
在《火把與口哨》中,作者寫到三叔三嬸結婚后,三叔“遇礦難喪青春命歸黃泉”,雖然可惜,卻也無可奈何,因為即使是今天,每年也有生命因為不安全生產而離去。而后續三叔的兒子清泉被狼叼走、女兒清靈因農村的閑言碎語而服毒自殺時,覺得這簡直就是把一個家庭撕碎給人看,而三嬸夜闖狼窩、殺狼復仇后安靜地死去,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只留下一個墳堆。
我們應當承認有的人生來就具備了一些人一生都奮斗不到的東西,可即使任何一個普通人也必須直面生活、直面現實,可有些時候卻讓人難以承受。
現實遠比文學作品要殘酷,生活遠比任何想象都艱難。可即便這樣,我們依然要倔強地活著、驕傲地成長,勇敢一點、善良一點、簡單一點,根植于現實土壤里的生活,每一天都讓我們經歷生命,哪怕一路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