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小編寫了一篇誠品書店的商業史,講了這家實體書店在連虧15年后是怎么做到盈利的。
回顧戳這里→誠品書店曾連虧15年,它的盈利模式讓人意想不到
留言里有朋友聯想到了新華書店,動情的回憶了他們童年記憶里的那家書店。
剛好新華書店到今年80歲了,今天就來聊聊這位耄耋老人從一家獨大到被迫轉型的80年商業史。
1937年,新華書店在延安清涼山萬佛洞成立
1937年,新華書店在延安清涼山萬佛洞最底層的一間石窟中誕生了,第一任新華書店的經理是涂國林。最初發行科只有七個人,其中四個是經過長征考驗的戰士。這里很快就成為延安最具人氣的地方之一。
1948年,掃除文盲的小字典
據說每個中國人的家里都曾有過一本《新華字典》。
早在1948年10月末,在北平城的一個普通的四合院里,金克木等幾個讀書人在炮聲中編纂著字典:“我們不會別的,只會咬文嚼字”。當時全國人口80%是文盲,1953年12月首版《新華字典》出版,第一版印刷500萬冊,半年之內便告罄,截至2015年7月?《新華字典》發行量高達5.67億本。
新華書店開展送書下鄉服務
1958,裝在背簍里的新華書店
作為一家國有企業,新華書店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使命,依靠供銷社建立起了農村圖書發行網。書店的觸角深入了中國的每一個偏遠山村。從1958年起書店每年都要安排時間、組織人力下基層,店員背著裝滿圖書的背簍爬山過水,他們是文化知識的轉播者。
1978年5月1日,是一個特殊的勞動節
這天,35種外國名著在國內發行。
當時出版局為此特地撥了7000噸紙張,事先得到消息的人連夜去書店排隊,三天時間,僅僅是北京市新華書店就賣出了30多萬冊。那時閱讀也是很神圣的事,有的人會特意包書,有的人要先洗手再看書。
號稱“遠東第一書店”的南京東路新華書店
在最繁華的商業街里,一定會有家新華書店。
“書店處處起高樓”,這是當時《新聞出版報》對廣東新華書店發展進行報道時起的一個標題。
80年代時,還是柜臺售書,營業員就站在柜臺后面,看著無數的手抬起來,對著書架指指點點,高聲嚷:“拿本這個!”“幫忙要本那個!”
73歲的老廣州陳錫龍對那時的新華書店依舊印象深刻。
“袋中無錢,我就隔著玻璃柜,看里面的公仔書(小人書),時間一長,嘴里噴出的口氣模糊了玻璃,只好用小手將玻璃上的水霧擦去,接著看”。
新華書店第一門市部
發書像發牌一樣的好日子一去不回
作為幾十年來中國惟一的圖書發行渠道,新華書店可謂過慣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可是某一天一覺醒來,猛然發現手中的鐵飯碗生銹了,再也不是堅不可摧。
新華書店之所以能夠長期高枕無憂,來源于它對中國中小學教材圖書發行市場的壟斷。
直到2001年以前,全國中小學教材的出版發行均是由出版管理部門指定出版社出版、新華書店總發行,隨著在校學生數不斷增加,這塊不僅穩定、且逐年變大的在相當長的時間里,由于壟斷性經營,新華書店幾乎沒有感受過所謂“競爭”。
1994年11月13日,王府井書店最后一天營業,讀者前來送別
而就在新華書店即將直面行業挑戰時,其與出版社之間的矛盾也開始激化。
1983年,國家出版部門決定放開發行渠道,由出版社各自發行。1988年,新華書店統一批發的格局也被打破。
隨后民營書店逐漸興起,新華書店嘗到了壓力的滋味,開始改變,把柜臺打掉,開架售書。各個門店開始向店員灌輸“服務”的概念,但好日子再也回不來了。
除開架售書外,書店還設置休閑臺
臺上添配了水筆和墨水瓶
大廈崩塌,分家、各謀生路
從1951年到1987年,全國的新華書店是一家,如果新華書店在全國形成了一張網,那么位于北京的總店就是牽動這張網的關鍵環節。
1987年新華書店開始“分家”,總店和各地的新華書店僅僅保持了名稱上的一致,彼此已經完全獨立經營。
新華書店80周年的地鐵廣告
2006年10月17日,新華傳媒通過借殼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成功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的出版發行企業。新華網上書店的突起也成為網絡市場的有力競爭者。自2005年以來,新華書店海外分店相繼在烏蘭巴托、紐約、倫敦……開業,擔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
而新華書店的情況仍不容客觀,有數據顯示,每年都會有一家新書書店在廣州消失,那全國呢?剩下的新華書店努力轉型,裝修更加西方化,燈光柔和明亮,書店也賣起了咖啡。
在80年的歷史長河中,新華書店是許多人回憶中開啟知識之門的場所,承載了中國幾代人的閱讀故事和喜怒哀樂。
這80年是實體書店的發展史,是知識文化的傳播史。如今這位80歲的老人被迫努力的追趕著孩子們的潮流。
然而我們卻再也不像小時候那樣經常去書店、踮著腳在玻璃窗外觀望那買不起的一整套小人書了。
關于書店,你有什么想說的?在留言里一起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