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章咱們來看看經間期出血是怎么回事?有的女性朋友肯定遇到過這種情況,哎!棠子更了這么多章有關大姨媽方面的小知識,真的發現做女人太難了!一個大姨媽就已經讓女人頭痛不已,而且它伴隨女人一生的時間又那么長,它關乎著女人的身體健康與否,所以女人都得好好對待它。
廢話了一堆,還是來看看經間期出血是怎么回事吧。
先來看看它在西醫學上的定義及在中醫學上的釋名。
西醫學經間期出血----指正常量月經之間的少量出血(排卵期出血)。
中醫學經間期出血----月經周期基本正常,在兩次月經之間綱組之時,發生周期性出血者,稱為“經間期出血”。
西醫學病因:出血是由于排卵時,血液內雌激素水平波動所致;腹痛與排卵時少量出血進入腹腔,刺激腹膜有關。疼痛的程度與進入腹腔的血量有關。
經間期出血的體征:
1、多見于育齡婦女。尤多見于產后或流產后。
2、周期性經間期出血,血量甚少,或表現為白帶挾血,伴輕微腰腹痛。
3、月經周期正常,婦科檢查無特殊異常。
4、基礎體溫測定顯示,低高溫相交替時出現少量陰道出血。
下面主要以中醫學方面介紹經間期出血。
【病因病機】
月經中期又稱綱組期,是沖任陰精充實,陰氣漸長,由陰盛向陽盛轉化的生理階段。若腎陰不足,脾氣虛弱,濕熱擾動或瘀血阻遏,使陰陽轉化不協調,遂發生本病。常見的分型有腎陰虛、脾氣虛、濕熱和血瘀。
一、腎陰虛
素體陰虛,房勞多產,腎中精血虧損,陰虛內熱,熱伏沖任,于細組之時,陽氣內動,陽氣乘陰,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陽氣外泄,陰陽又趨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二、脾氣虛
憂思勞倦,或飲食不節,損傷脾氣,脾氣虛弱,沖任不固,于綱組之時,陽氣內動,但陽氣不足,血失統攝,故而出血;陰隨血泄,陰陽又趨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三、濕熱
外感濕熱之邪,或情志所傷,肝郁犯脾,水濕內生,濕熱互結,蘊于沖任,于綱組之時,陽氣內動,引起濕熱,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濕熱隨經血外泄·,沖任復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四、血瘀
經期產后,余血內留,離經之血內蓄為瘀,或情志內傷,氣郁血結,久而成瘀,瘀阻沖任,于綱縊之時,陽氣內動,引動瘀血,血不循經,遂致出血;瘀隨血泄,沖任暫寧,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復發。
中醫學辨證論治要點:
本病以發生在綱組期有周期性的少量子宮出血為辨證要點,進行分析則更為準確。治療以調攝沖任陰陽平衡為大法,選用滋腎陰、補脾氣、利濕熱或消瘀血之方藥隨證治之。
一、腎陰虛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少,色鮮紅,質稠,頭暈耳鳴,腰腿酸軟,手足心熱,夜寐不寧,舌紅,苔少,脈細數。
【證候分析】:腎陰不足,熱伏沖任,于綱組期,陽氣內動,陽氣乘陰,迫血妄行,故發生出血;陰虛內熱,故出血量少,色鮮紅,質稠;腎主骨生髓,腎陰虛,腦髓失養,故頭暈耳鳴;腎虛則外府失養,故腰腿酸軟;陰虛內熱,故手足心熱;腎水虧損,不能上濟于心,故夜寐不寧。舌紅,少苔,脈細數,也為腎陰虛之征。
【治療法則】:滋腎益陰,固沖止血。
【方藥舉例】:加減一貫煎(《景岳全書》)。
生地、白芍、麥冬、熟地、甘草、知母、地骨皮
方中生地、熟地、知母滋腎益陰;地骨皮瀉陰火;白芍和血斂陰;麥冬養陰清心;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功能滋腎益陰,固沖調經,故出血可止。
若頭暈耳鳴者,酌加珍珠母、生牡蠣;夜寐不寧者,酌加遠志、夜交藤;出血期,酌加旱蓮草、炒地榆、三七。
二、脾氣虛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量少,色擁,質稀,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食少腹脹,舌淡,苔薄,脈緩弱。
【證候分析】:脾氣虛弱,沖任不固,于紹組期,陽氣不足,不能統攝氣血,因而出血;脾虛化源不足,故經量少,色淡質稀;脾氣虛弱,中陽不振,故神疲體倦,氣短懶言;運化失職,則食少腹脹。舌淡,苔薄,脈緩弱,也為脾氣虛之征。
【治療法則】:健脾益氣,固沖攝血。
【方藥舉例】:歸脾湯。
三、濕熱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血色深紅,質稠,平時帶下量多色黃,小腹時痛,心煩口渴,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濕熱內蘊,于綱組期陽氣內動之時,引動濕熱,損傷沖任,迫血妄行,因而出血;濕熱與血搏結,故血色深紅,質稠;濕熱搏結,瘀滯不通,則小腹作痛;濕熱流注下焦,帶脈失約,故帶下量多色黃;濕熱熏蒸,故口苦咽干,心煩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也為濕熱之象。
【治療法則】:清熱除濕,涼血止血。
【方藥舉例】:清肝止淋湯(《傅青主女科》)去阿膠、紅棗,加茯苓、炒地榆。
白芍、生地、當歸、阿膠、丹皮、黃柏、牛膝、香附、紅棗、小黑豆
方中黃柏、黑豆、茯苓清熱解毒,利水除濕;香附、丹皮、牛膝理氣活血止痛;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生地、炒地榆涼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熱除濕,涼血止血之效。
出血期間,去當歸、香附、牛膝,酌加茜草根、烏賊骨;帶下量多者,酌加馬齒莧、土茯苓;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者;去生地、白芍,酌加厚樸、麥芽;大便不爽者,去當歸、生地,酌加薏苡仁、白扁豆。
四、血瘀型
【主要證候】:經間期出血,血色紫黯,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有力。
【證候分析】:瘀血阻滯沖任,于綱組期陽氣內動,引動瘀血,血不循經,因而出血,血色紫黯,夾有血塊;瘀阻胞脈,故小腹疼痛拒按;瘀血內阻,氣機不暢,故情志抑郁。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有力,也為血瘀之征。
【治療法則】:活血化瘀,理血歸經。
【方藥舉例】:逐瘀止血湯(《傅青主女科》)。
大黃、生地、當歸尾、赤芍、丹皮、枳殼、龜板、桃仁
方中桃仁、大黃、赤芍、丹皮、歸尾活血化瘀,引血歸經;枳殼理氣行滯;生地、龜板養陰益腎,固沖止血。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理氣歸經之效。
出血期間,去赤芍、當歸尾,酌加三七、炒蒲黃;腹痛較劇者,酌加延胡索、香附;挾熱者,酌加黃柏、知母。
經間期出血食療方
芹菜金針湯
【用料】:干芹菜30克,金針菜15克。
【制法】:加水適量,煎湯服用。
【功效】:有清熱涼血的功用。
芹菜藕片湯
【用料】: 鮮芹菜、鮮藕片各120克,生油15克,精鹽少許。
【制法】:將芹菜、藕洗凈,芹菜切成絲,藕切片。將鍋置旺火上,下生油燒熟,放入芹菜藕片,調入精鹽適量, 炒5分鐘,加水適量煮熟,調味精后食用。
【功效】:可清熱、涼血。
山藥枸杞粥
【用料】:山藥、枸杞各20克,大米60克。
【制法】:洗凈,熬粥食用。
【功效】:有滋陰、止血之功用。
生地粥
【用料】: 生地30克,粳米60克。
【制法】:將生地洗凈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將米洗凈加水適量煮粥,倒入藥汁再煮10分鐘后服用。
【功效】:有滋腎、涼血、止血之功用。
茯苓炒三絲
【用料】:金針菇150克,胡蘿卜100克,茯苓30克,香菇20克,姜片、蔥段各少許。鹽、雞粉、料酒、水淀粉、食用油各適量。
【制法】:1、金針菇洗凈去根部,香菇洗凈切絲,胡蘿卜洗凈切成絲,備用。
2、鍋中注水燒開,放入茯苓、香菇絲、胡蘿卜絲,煮約1分鐘至其斷生,撈出備用。
3、熱鍋注油,倒入姜片、蔥段,爆香,放入金針菇、茯苓、香菇、胡蘿卜,炒勻,加入鹽、雞粉炒勻調味,淋入少許水淀粉勾芡即可。
【功效】:本品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適宜脾虛型經間期出血患者食用。
白術陳皮粥
【用料】:水發大米150克,白術、陳皮各適量。
【制法】:1、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洗凈的白術、陳皮,放入洗好的大米,拌勻,燒開后用小火煮約30分鐘至熟,撿出白術、陳皮。
2、關火后盛出煮好的粥即可。
【功效】:本品健脾益氣、燥濕利水,適宜脾氣虛的經間期出血患者食用。
棗參茯苓粥
【用料】:水發大米150克,紅棗20克,茯苓10克,人參片7克,白糖適量。
【制法】:1、砂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洗凈的大米,輕輕攪拌片刻。
2、放入紅棗、茯苓、人參片,攪拌勻,使材料散開,燒開后用小火煮約40分鐘,至米粒熟透。
3、撒上適量白糖,攪拌勻,用中火再煮片刻,至糖分溶化即可。
【功效】:本品具有補氣養血、利水滲濕的功效,可用于經間期出血者。
山藥薏米羹
【用料】:薏米30克,山藥片8克,冰糖15克,水淀粉適量。
【制法】:1、山藥切塊。
2、鍋中加入適量的水,倒入山藥,泡發好的薏米加蓋煮至材料熟爛。
3、將冰糖倒入鍋中,煮1分鐘至完全溶化。往鍋中淋入適量的水淀粉勾芡攪拌一會兒,使米羹呈現稠狀即可。
【功效】:此品具有健脾益氣,平補肝腎的功效,用于輔助治療排卵期出血。
芡實扁豆老鴨湯
【用料】:芡實60克,白扁豆90克,老母鴨1只,黃酒、鹽各適量。
【制法】:1、將芡實、白扁豆分別洗凈。
2、將老母鴨收拾干凈,斬成小塊,瀝干,起油鍋,放入鴨塊,爆炒3分鐘,放入黃酒,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2小時,加入芡實、白扁豆再煮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可清熱利濕,止血調經,適用于濕熱型經間期出血。
生地黨參瘦肉湯
【用料】:生地10克,黨參12克,豬瘦肉120克,姜片少許,鹽、雞精各適量。
【制法】:1、豬瘦肉洗凈切丁。
2、砂鍋中注入適量的清水用大火燒開,倒入瘦肉丁,再放入洗凈的生地、黨參,撒上姜片,加蓋燉至食材熟透。
3、加入鹽、雞精攪勻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生血,適用于脾氣虛弱導致的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出血藥膳方子
百合熟地黃湯
【用料】:百合、熟地黃各50克,雞蛋2個,蜜糖適量。
【制法】:1、將百合、熟地黃洗凈。
2、雞蛋煮熟,撈出,去殼備用。
3、將以上全部用料放入燉盅內,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煮開后,改小火煲1個小時,再加入少許蜜糖即可。
【功效】:熟地黃具有滋陰補腎、補肝養血的功效,百合能滋陰生津、養心安神,雞蛋可健脾補氣,三者搭配同用,對腎虛型經間期出血,并伴有腰膝酸痛、潮熱盜汗等癥均有療效。
歸芪烏雞湯
【用料】:當歸30克,黃芪15克,紅棗6顆,烏雞1只,鹽適量。
【制法】:1、當歸、黃芪分別洗凈,紅棗去核,洗凈,烏雞去內臟,洗凈氽水。
2、將清水適量放入瓦煲中,煮沸后放入當歸、黃芪、紅棗、烏雞,以大火煮開,再改用文火煲兩個小時。
3、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當歸能補血、活血,又能調經止痛,為婦科常用藥,黃芪可補氣健脾,紅棗可益氣養血,烏雞能補血調經,四者搭配燉湯食用,對氣血虧虛引起的經間期出血,缺鐵性貧血癥狀均有食療效果。
旱蓮草豬肝湯
【用料】:旱蓮草5克,豬肝300克。蔥1根,鹽適量。
【制法】:1、旱蓮草入鍋,加適量的水以大火煮開,轉小火繼續煮10分鐘,豬肝洗凈切片。
2、只取旱蓮草湯汁,轉中火待湯再沸,放入肝片,待湯開,即加鹽調味,熄火,將蔥洗凈,切絲,撒在湯面即成。
【功效】:旱蓮草具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的功效,配上豬肝,有止血兼補血的作用,對各種出血癥狀均有很好的食療效果,如月經過多、經間期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癥,都可用此湯品來緩和出血狀況,還能改善因出血過多造成的貧血癥狀。
三七粉粥
【用料】:三七粉3克,紅棗5顆,大米100克,紅糖適量。
【制法】:1、大米洗凈,紅棗去核,洗凈備用。
2、將三七粉、紅棗、大米一同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熬煮成粥。
3、待粥將成時,加入紅糖攪拌溶化即可。
【功效】:三七具有補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大米可益氣補虛,紅棗、紅糖均能補氣養血,四味同用,既能止血又能補血,可用于輔助治療血瘀引起的月經過多、經間期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崩漏下血等病癥。
生熟地龍骨湯
【用料】:龍骨200克,生地、熟地各適量,枸杞、姜片各少許,雞精、鹽適量。
【制法】:1、熟地洗凈切片,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龍骨攪勻,煮一分半鐘,氽去血水,撈出。
2、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燒開,倒入龍骨、枸杞、生地、熟地,拌勻,加蓋小火煮30分鐘。
3、放入適量雞精、鹽,拌勻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滋陰補腎,清熱止血,可用于腎陰虛內熱導致的經間期出血。
生地白芍五味子飲
【用料】:生地8克,白芍12克,五味子6克。
【制法】:1、將生地、白芍、五味子洗凈,浸泡30分鐘左右。
3、所有材料連同清水一起倒入鍋內,熬20分鐘左右。
3、濾取湯汁即可飲用。
【功效】:此茶可清熱涼血止血、養陰生津、養血調經,適用于腎陰虛導致的經間期出血。
經間期注意事項
1、保持私處清潔衛生。
2、保持心情愉快。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4、避免過度勞累。
5、加強日常的體育鍛煉。
以上文章僅供參考,患病請到正規醫院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