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小丑》是一部真實與虛幻并存的影片,但它與科幻大片又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沒有變幻莫測的乾坤大挪移的陣勢,只是圍繞一個有著嚴重的心理疾病患者為主線而講述的故事。
故事的時代背景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哥譚市。當時的哥譚,正處于一片混亂中。
故事的主人公亞瑟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他每天靠扮演小丑在街頭舉著廣告牌子替東家做宣傳而賺取生計。
在哥譚擁擠而混亂的街頭,他穿著奇特的小丑服裝,踩著一雙笨重的小丑鞋子,跳著滑稽搞笑的小丑舞步,經過夸張涂抹的一張臉上,最突出的就是咧著大嘴笑到耳根的表情,自始至終都不遺余力地笑著,而大而紅的橡膠鼻頭正賣力地襯托著一直在笑的嘴臉。
作為小丑,亞瑟一直在笑。笑是他必須戴上的面具。
笑容掩蓋了他的倦容和對生活的無奈,有些佝僂的身體卻出賣了他。頹廢、消極、沉重、無助,是他投射在眼中的心理影像。
他生活得舉步維艱,卻依然在心中以微弱的希望撐起一個大大的夢想:成為脫口秀主持人。
因為,從小到大,媽媽告訴他:你要一直保持你的笑容,讓這個世界充滿快樂,你有這個使命。
只是,他不知道,媽媽患有妄想癥。他更不知道,自己除了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以外,也同樣有妄想癥。
亞瑟有時候情緒上不能自已,時常會莫名其妙地癲笑不止。為此,一直在接受社區提供的定期心理治療。
對未來,亞瑟一直心存希望。可是,他的心理疾病卻始終不得醫治。在心理治療師那里,亞瑟連最基本的傾訴都得不到滿足,冷漠、懷疑、不共情和不尊重使他對自己的病情和現實越來越感到絕望。
街頭上的小青年們惡意搶奪亞瑟手中的廣告牌,并在堆滿垃圾的胡同里對緊追不舍的亞瑟進行圍毆,遍體鱗傷的亞瑟回到所在公司,老板不關心亞瑟所受的傷害,不分青紅皂白地對亞瑟大發脾氣并扣薪;在巴士上,亞瑟因扮鬼臉逗前座的小朋友開心而被大人投來鄙夷的目光,亞瑟感到難受和委屈,心理上的又一次遭遇創傷使他再次不能自已地癲笑起來,盡管拿出他的病卡來說明這并非故意所為,但是,對方不僅沒有給予理解和尊重,還向他投來厭惡和冷漠的表情。
這些所有的屈辱和憤怒連同心理疾病都長期積壓在亞瑟的心底,時刻不能得以修復和療愈。就算回到家里,他最愛的媽媽同樣忽略他內心的傷痛,還像以往那樣告訴他:你要一直保持微笑。
坐在鏡子前化小丑妝容的亞瑟,將帶笑的雙唇畫得高高的,他用雙手將嘴角拉得高高的,可是亞瑟看不到自己臉上的笑容。他已經不知道怎樣才能笑出來了。盡管如此,他依然要去做小丑,依然要把微笑帶給人們,為了生活。
可是,有誰知道,小丑的笑容的背后,全是心酸與無奈的淚水。亞瑟眼中的淚水滲出了眼簾,被濃墨色的眼線染成了黑色,如黑色的血液,流在臉上,滴在心里……
憤怒積壓得太多,就會產生負向力量的源泉;悲哀又如毒藥一樣侵蝕著心靈,這種長期被壓抑的情緒,一旦有了出口,就有著極強的爆發力和破壞力。
在地鐵上,善良的本能使他不能不對正在調戲女人的三個白領年輕人發聲,本意也不過是巧妙地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已,不料,這個時候又犯病了。面對亞瑟的癲笑不止,已經惱羞成怒的年輕人們完全不聽亞瑟的解釋,將他暴打得倒地不起。這時候,被怒火點燃的亞瑟拔槍將他們一一打死。
之后的亞瑟,一發不可收拾。他從殺人中找到快感和令生命起死回生的力量。他的妄想癥也越發嚴重。
脫離現實的妄想使他更難回到真實的處境之中,也不能醫好他的心理疾病。在接連不斷地殺人之后,心中的仇恨、人格分裂的張力使他喪失了自控力,也沒有了心中對社會的底線。但是,唯一不曾泯滅的是他心底的善良和對媽媽的愛。他殺死了對他暗中使壞的胖子同事,放走了一直真誠待他的侏儒同事,對自己的媽媽仍一如既往地深愛著。
直到他發現,深愛的媽媽竟然也一直在欺騙自己。他曾以為自己是個私生子,結果不過是媽媽當年跟男友領養的孩子,并且在媽媽的默許之下飽受養父的虐打。媽媽成了滅絕他人性的最后一棵稻草,他的精神世界徹底坍塌了。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也不再相信這個世界。最后,他親手了結了媽媽的性命,表情輕松得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
故事到這里,還沒有結束。
那些充滿血腥的一個個場景,本來可以避免的。如果心理治療師不那么冷漠,巴士上的女人能夠對他投以善意和理解的目光,地鐵上的三個年輕人因他的發聲而退縮,故事的版本就會完全不同。而這一切的發生,源于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和冷漠的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無情。
亞瑟不過是在痛苦時想得到一份安慰,在無助時想要得到一份幫助,在孤獨時想要得到一份陪伴,在不被認可時想要得到一份理解和認可,僅此而已。
冷漠,是元兇。
一個人的冷漠,可以導致另一個人得不到心靈的溫暖,而一個社會人性整體的冷漠,會造成社會的不安。
80年代的哥譚市,是那些活在社會邊緣群體的艱難生存之地。生活已經足夠艱難,而最艱難的是社會對這個群體的冷漠無情和歧視欺凌。他們長期為生活而低頭,過著不被尊重的隱忍生活。長期積累下來的憤怒情緒最后都轉化為黑暗、墮落的負面社會力量,最后導致大規模的反政府沖突行為的發生。
當然,這些有可能都是亞瑟的妄想癥虛幻出來的結果。但是,在童年時期就飽受養父母虐待的人,因貧窮而被歧視欺凌的人們,不可能是對人生對社會抱有希望的群體,他們必將成為社會不安定的隱患。
亞瑟幻想自己真的登臺成為脫口秀主持人,那是他夢想的舞臺,他表演得很成功,幾乎無人能及,因此獲得了觀眾的認可。這大概是有生以來第一次如此被認可吧!只因感受到他最喜愛的著名脫口秀主持人對他的嘲諷,隨手掏出手槍在直播現場將其槍殺……
亞瑟成了警察的追捕對象,卻成了眾多市民心中的英雄。有人開車沖撞警車,將亞瑟救出,亞瑟在眾人的歡呼中儼然成為一個令人仰慕的領袖……
被尊重、被仰慕、被認可、被關心、被需要,亞瑟想要的一切都有了。這當然是亞瑟虛幻出來的場景,可它徹底滿足了亞瑟的生命需求。
電影角色如此,人生也如此。
我們終其一生地求索,不過是想尋得一個平靜、安穩、幸福、溫暖的人生。那些曾經受過的傷害,都以不同的形式作用在關系中。因而產生抱怨、仇恨、孤獨、壓抑、悲傷、自卑等,因而苦苦糾纏其中,往往是越陷越深。
試著去傾聽你身邊人的心聲,給他想要的尊重或理解或關心,去溫暖曾經受傷的心;也試著去跟在意的人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他你需要什么,彼此懂得和關愛,關系就會越來越好。
請記住:冷漠,是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