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為什么還要跟他在一起呢?”
聽到這句,我抬頭看了一眼老媽正在看的一檔感情調節的綜藝節目。
節目中一對夫妻在臺上吵得不可開交。
妻子一直在抱怨丈夫總愛出去喝酒,不做家務,對她呼來喝去,對孩子也不關心。
于是,調解員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為什么不離開呢?既然感情已經千瘡百孔,還在留戀什么?
妻子明顯楞了一下,然后支支吾吾的開始為剛才她口中一無是處的丈夫找理由。
“我覺得他以前對我還挺好的?!?/p>
“他雖然不太管家里的事,可是也沒有出去鬼混啊?!?/p>
“他……他工作挺辛苦的,脾氣不好我也能理解。”
……
這種場景何其熟悉。在心理咨詢室里來做夫妻關系咨詢的來訪者,尤其是女性來訪者,多數都會出現上述的場景。抱怨家庭抱怨子女抱怨生活,然后當你質問她為什么不作出改變的時候,又為這些困難開脫。
每當這種時候,我都對中國人的忍耐程度感到震驚。為什么有這么多的人,可以通過容忍問題來使得生活變得糟糕,都不愿意去面對,去改變呢?
通常這種習慣性選擇“忍辱負重”的人,大概有兩種心態:
1.>>“生活本來就這樣”<<
當你覺得生活變得有些糟糕,開始經常跟伴侶因為一點小事吵架,孩子叛逆不聽話氣的讓人想摔東西,婆媳關系處理不好也讓你頭疼,一切開始有些焦頭爛額的時候,你會不會經常告訴自己“生活本來就是這樣的”,然后默默收拾爛攤子。
吵了架冷戰兩天以后,也就當什么事都沒有就過去了;罵了孩子幾句摔了東西,氣消的差不多以后再把狼藉收拾干凈,一會就忘了這事;在婆婆那受了氣也就忍下來了,最多數落兩句老公。
似乎爆發之后一切又回歸平靜,雖然仍感覺到心累。
不去面對之前發生的事情,不會鄭重的道歉,不會去見心理咨詢師,即使和對方在同一間屋子里共處時,深深的裂痕就擺在眼前,關系如履薄冰,但好像只要晚上對方還能回家,三餐繼續,日子就可以繼續這樣過下去。
如果被問到為什么不去為自己爭取更幸福的生活方式,得到的答案大概也就是:
可是生活不就這樣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哪有一輩子勺子不碰鍋沿的,忍忍就過去了,湊合著過唄。
你覺得生活是這樣的,是因為你的原生家庭就是這樣的模式。你從小學習到的家庭問題的處理方式就是忍耐,犧牲,忽視,小心翼翼。你沒有見過彼此尊重平等的關系,沒有學會積極溝通解決問題的方式。
你以為生活就是這樣不容易的。
2.>>“他也許會改的”<<
之前遇見過這樣的案例:
四十多歲的中年女性來咨詢婚姻關系。聊的過程中發現,她對老公的不滿早在談戀愛的時候就存在了。那時候她老公有很多關系曖昧的女性朋友。
問她為什么那時候不解決呢,她說:“我以為他結婚就好了。結了婚,我覺得有了孩子可能他就把專注力放在家庭上了。后來,有了孩子,家里瑣事變得更多了,他在家的時間就越來越少。我就想著,也許孩子長大點他就成熟了,畢竟養孩子可以一起成長。所以一直忍到現在。”
這么一長段,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期待在我不做任何實質性改變的情況下,問題慢慢消失,事情會自然變好。
誰不想呢,不需要經歷改變的痛苦,不需要面對決定的糾結,只要忍過這段時間,就能迎來大團圓結局。
那誰來解決呢?當然是對方。
因為一切都是對方造成的呀,我是受害者。
可是,把解決問題的責任推出去的同時,解決問題的力量也就推出去了。
把責任推出去,去抱怨,訴苦,做個祥林嫂是很容易的,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你不用負責任很無辜,然后呢,然后生活的結果依然是你自己來承擔。
你混你的生活,你的生活自然就會混你。你忍耐你的痛苦,你的痛苦自然會折磨你。
美國著名的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過一句很好的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b>而問題是不會自動消失的,它們仍繼續存在,它們是妨礙心靈成長的永遠的障礙。
其實每個人都具備解決問題,并且讓自己成功快樂的資源,只在于他是否能使用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