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慢生活,我們首先想到北歐,他們的生活理念為我們所不及;我們羨慕他們簡單、隨意、散漫、自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姿態,但同時,也看不慣他們常常將休閑和享受放在首位,而將其他種種退居第二的生活態度。
比如,相比較一家人的休假,生意啦、工作啦,朋友啦,全都可以毫無顧忌地先放一旁;比如,當孩子十八歲便給他們完全意義上的自由,無論在金錢上還是生活上,都不管不顧;比如,老人從不給兒女帶孩子,大家更在意的是個人的空間;比如,依傍著豐厚的自然資源,盡情享受高福利,缺乏憂患意識;等等。
自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容置否的事實,但也存在著因我們缺乏實地考察和體驗而形成的偏見和誤解。
《這么慢,那么美》這本書,恰恰可以幫我們解除這種偏見,因為本書的作者羅敷,是一個在北歐生活了十年的人。因老公是個瑞典人,她得以完全融入那里的生活。十年,朝朝暮暮之間,她把自己生命中的親身經歷和點滴體悟凝結成文字,將北歐最真實的模樣呈現在讀者面前。
1、徹徹底底的休假與無需監督的自律
在北歐,休息日,特別是公共假期,你很少看得本地人,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超市、飯館、咖啡館等等幾乎全都閉門謝客,原因是假期開始,大家都去度假了。
當提到瑞典“從搖籃到墳墓”的人生全程福利保障體制時,余秋雨曾做過一個比喻:就像一個家庭,家長認真治家,家產平均分配,人人無須擔憂,看似敦睦祥和,卻滋長了內在的惰性,減損了對外的活力,可謂合家安康家道不振。
我想,這或許是國內很多學者的共識吧。之前,當我看了這樣類似的評論,也深以為然,認同北歐的高福利背后勢必有著他們潛在的危機,而如若他們只一味享用資源而不懂得以憂患的意識去盤算的話,定會給政府帶來嚴重的經濟危機,更有坐吃山空的危險。
然而,當我讀了《這么慢,那么美》之后,也就推翻了自己心中對北歐的錯誤認識。
事實上,北歐人一直視節儉、勤奮工作和生產為美德。而北歐人在休假與工作之間有一個平衡點,那便是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休假是徹底的,但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們工作時的態度與效率。
我們先從他們的職業選擇說起。在北歐,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事不在大小,興趣第一。基于他們“高收入,高稅收”的社會制度,收入高的職業交的稅就高,通過稅收保持一個收入狀態的持平。既然各行各業的收入差別不大,那么以興趣為第一的選擇就成了就業的最低標準。這種基于興趣的工作一旦投入其中,勢必百分百用心,百分百努力。
再加上自幼兒園時代就開始培養的協作能力,每一個北歐人從學校到社會,經歷過上千次的大大小小的小組磨練,培養了幾乎完美的協同工作能力。從而很少有公司員工相互拆墻角、使絆子而降低工作效率、或使工作難以完成的事。
孩子們從學生時代就有機會多多的各種實習,早早練就一身的本事,不挑工作待遇,只要喜歡的就是最好的,這個觀念深入人心。
而實習是很認真的事,實習和被實習雙方都需要做實習評估,為的是學生與社會需求不致脫節,通過不同的工作機會,找準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工作類別的方向。于是,北歐人一步步這樣走來,可以說從較年輕的時候就大約知道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有興趣的是哪些,并為此做著長期的準備。
而且,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實習期沒有工資,這就更加強了人的興趣使然以及單純的學習動力。
當然,有就業就有失業,但在北歐失業并不可怕,失業反而代表著新選擇的開始。失業了怎么辦,再找唄。一時間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呢?那就去學習吧,學習一門以前一直感興趣卻沒有機會從事的新職業。
并且,任何年齡階段,只要職業需要,隨時都可申報科目重回大學學習,且是那種通過實實在在的時間消耗,來拿成績和學位的那種。而一旦進入工作崗位,就代表著能夠完全勝任,沒有所謂的實習期和學員階段,更沒有師傅帶隊,是完完全全的孤身投入。這期間非得有足夠強的工作能力和充分的責任心作支撐不可。
所以說,之于北歐人,休假是休假,工作是工作,不可混為一談。在這里,舉一個北歐人學習漢語以備工作之需的例子,此處引用書中原文——
我所認識的瑞士工程師安德士,2011年被派往中國工作的時候,還是個只會說“你好”的對中國文化幾乎沒有什么了解的瑞典人。但是2013年兩年期滿他被調回瑞典后,再碰見他,不僅流利的漢語讓我自慚,而且他已經可以用他的漢語查找專業資料,撰寫論文什么的。既然漢語學得這樣好,我問他何時再去中國工作,他說不知道,要看公司的安排。我驚訝,既然只是暫時派駐中國,何以將漢語學得如此精進,何況在中國的工作,隨行都有翻譯。他說了一句話,讓我沉思良久:“翻譯的話只是翻譯的,自己理解的才是自己的。我需要百分之百的精準,尤其在汽車零件上。”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便可見北歐人對待工作嚴謹且高效之一斑。
2、散漫簡約的生活與貫穿一生的學習
北歐人過的是一種簡約的慢生活,而泡咖啡館是北歐人典型的“生活至上”的人生態度。
這種散漫和我們當下凡事都追求快和高效的生活完全不同,我們好像永遠都有忙不完的事,而他們的時間又好像永遠都用不完。這種對生活的差別認識和對待,真是不可思議。
我個人曾十分地羨慕他們這種生活方式,可總也學不來,總覺得揮霍光陰像是有罪,于是乎,學來學去,每天仍然在讀書、寫作、家務之間忙得不可開交。稍縱即逝的時間,很難像北歐人那樣輕易把握。
北歐人在一天之間或者工作的間隙有不可或缺的、和朋友或者同事喝咖啡交流的短暫休閑時間。而在北歐最典型的社交,是“一個人的社交”,即帶上一本書在咖啡的氣息和低低流淌的音樂里,一個人在咖啡館求得一份“清凈”。
但話說回來,如果我們單一地認為北歐人每天每天都在咖啡館中虛度就大錯特錯了。忘了在哪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很有詼諧意味,原文記不清了,大意為:在歐洲,如果你去餐館吃飯,點餐之后,等一兩個小時是很正常的事情。你的食物之所以遲遲不能上桌,可能是因為,給你做飯的廚師在街對面的理發店理發,或者正在泡咖啡館也未可知。不過,你肯定不急,反正沒有要緊的事去做,等就等唄。
我覺得這完全是對慢生活的一種有意曲解。單從北歐人的“學習是貫徹一生的事”這一點,我們便可窺見北歐人的充實生活之一斑,而絕非只懂得在咖啡館中虛度光陰。
作者說,再也沒有一個民族像北歐諸國子民一樣,如此熱愛閱讀了,這是一個全民閱讀的民族。比如芬蘭,并不大的一個國家,卻有近千個公共圖書館以及流動圖書館,分布于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鎮。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統計,北歐的人均閱讀量是一年24本書,而實際上在北歐,個體閱讀量已經明顯大于這個數字。
不拘于環境,不拘于場所,見縫插針的閱讀是北歐人順手拈來的習慣。在北歐最流行的書,是紙質輕巧、排版壓縮、便于攜帶的口袋書;而商場里賣得最俏的男士休閑褲,則是膝蓋部有足夠大的口袋可以裝下一本書的那種。
閱讀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習慣。由此延伸起來的北歐人的聊天內容,若沒有看過幾本書,很難走進北歐人的社交圈。
再有,自從20世紀60年代瑞典取消高考制度,無論你是學霸還是學渣,只要準備齊大學錄取所需要的所有申請資料即可入學。但輕而易舉進入大學之后,學習的事就全靠自己了。大學輔導員只是幫助你規劃學習和未來職場方向,上課、學習、考試、到點交作業全靠自覺。沒有哪個大學老師會拿個點名簿站在教室門口督促你早睡早起不要曠課遲到的。
寬進嚴出的高考制度,使北歐的大學很像一輛隨時可上下的公交車,你20歲申請也不早,60歲申請也不晚。任何時候,只要你有需要,只要你想學,隨時都可重回大學學習。而不懂的東西就專門抽時間去學,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作者說,在她的中文課上就教過一對70歲的老夫婦,因為要抱團游歷中國,所以就報名參加漢語語言學習。雖然他們的英語很好,但是他們不會去想完全依靠導游的解說來完成自己的游歷。
學海無涯。可以說,北歐人的“活到老,學到老”毫無夸張可言。在我們身邊,如果有個老人讀大學,或者學習些什么,是會被當作難得的楷模被膜拜的;而在北歐,這卻是一種常態。
3、生活中的獨立空間與家庭至上
在西方,孩子一旦成人便開始生活獨立、經濟獨立,而老人從來沒有給子女照看小孩的義務;這一點和我們有著顯著差別。也就是說,于我們而言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機,在他們根本就不存在。這一點,還真讓人羨慕。
自然,這源于北歐國家的高福利,不用為未來的生活擔憂,但如此一來,北歐人會親情淡泊嗎?未必。
在北歐精神中,蘊含在教育里的一個最基本的組成即個人的獨立。孩子生下來不僅屬于一個家庭,也屬于整個社會,是整個社會未來發展的財富和支柱。而北歐國家的人普遍沒有終其一生存錢一說,與其期望未來,不如珍惜當下。所以,他們在孩子小時,盡量多多地陪伴孩子成長,而當孩子長大,就放他去廣闊的天地自由闖蕩。
說起陪伴,北歐人對孩子和家人的陪伴是毫不馬虎的。北歐幾個國家,是全球率先給男人“爸爸育兒假”的國家。孩子一出生,新爸爸就自動獲得10天假期,同時還和妻子共同享有480天的帶薪育兒假。加上當地男女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很多收入不及妻子的北歐男人甘愿在家帶一年孩子,而讓妻子上班,于是就有了北歐版的超級奶爸。
如此,理所當然的,既然大家這樣看中父母給予孩子陪伴的重要性,那么,也就沒有讓老人幫忙帶孩子的必要了。而老人,平時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劃,也沒有必要將自己的余生全都拿來奉獻給子孫們。
當然,這并不代表著北歐兩代人或三代人之間如傳言中所說的那么無情。平日里,隔三差五孩子開著車去看望老人,或老人開著車來探望孩子們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
再有,在瑞典“同居等同于結婚”乃國策,同居和婚姻一樣受法律保護。一個北歐男人或女人,他不在乎你有過的性伴侶數量,但是一旦在婚姻中知道了對方的背叛,這樣的婚姻是絕對不會維持下去的。這恰恰證明了,在北歐人的婚姻中愛情的純粹性。
家,在北歐人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至上,是北歐人生活至上的延伸,休息日給家人的陪伴不容任何人、任何事打擾。
在這北歐人的契約精神中可窺見一斑。可以這樣說,在北歐沒有預約,簡直什么事都辦不成,甚至連門都進不去。有計劃的預約其核心是自由。如果沒有預約而貿然去拜訪一個瑞典人,極有可能被拒之門外;而那位被拜訪者,極有可能衣著懶散、待在家里,除了陪陪孩子和伴侶、睡睡懶覺、聽聽音樂、在自家院子里燒烤一下、曬曬太陽,大約就沒有比這更忙的事了。
結語:福利制度不養懶人
你一定想說,北歐人之所以如此瀟灑都得益于他們的福利制度。確實,北歐國家的高福利是我們東方國家所不能及的。但是,除了這你沒有看到的是,在他們強大的福利制度背后,是一群更強大的樂于挑戰自己和不斷創造生活奇跡的北歐人。
羅敷說,你一定想知道,為什么北歐人愿意交那么高的稅;其次,你才會想知道為何北歐福利制度不養懶人。
北歐是高收入,高福利,高平等性、高均衡性社會發展模式,其經濟運行體系是:福利國家+國家干預+合作主義+平等的精神。
無論是挪威的本著“有錢不要一下子花完”為原則而設立的國家石油基金,還是整個北歐國家的“高收入高稅收”的政策,都證明著北歐人的勤儉。
作者羅敷說,一直很想知道瑞典人對未來稅收的看法——如果政府提高稅收怎么辦?沒想到幾乎所有我認識的瑞典朋友的回答都驚人的一致:是該提高稅收了!不然福利從哪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