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言論均為個人觀點及對普遍情況的闡明,不涉及描述每一位讀者的閱讀習慣。
一個自我介紹:本人寫過不同題材的小說,并曾將作品投稿過三家以上的文學網站。當然,雖然寫過的類型和字數較多,也未能博得絕大多數讀者的喜愛,目前尚無經由正規渠道出版文學作品或出售影視版權的經歷。本人的小說作品出現過個位數讀者的尷尬情況!所以本篇的觀點非但片面,且極有可能出現錯誤。本人并非對以下將要提到的讀者群體和作品有任何情緒上的不滿,如有冒犯,敬請諒宥!
大多小說作品的意義是引起興趣、傳達理念。而閱讀小說作品的愛好,與讀者的年齡層有極大的關聯(本篇不討論文學作品如何能夠正規出版)。
據我個人發表小說的經驗來看:年齡在15至22歲的人最易成為小說類作品的讀者。此年齡段的人群多借助網絡視野來觀看類型紛紜的小說作品。
對此種情況的產生,我個人的理解是:在青春發育期——13至15歲時,人的腦電波表現出飛躍現象,說明腦機能上的成熟。最后成熟的區域是位于額葉最前端的額前腦皮層,這一區域負責控制、判斷和決策。這使青少年開始有了決定、選擇的能力。這一區域也負責處理情感信息,青少年普遍會因為信息的刺激而改變自我,以加強自身對社會環境與家庭的適應能力。
這些腦部變化可以帶來許多好處。青春期的大腦仍然像幼兒期一樣具有可塑性,因此還能像海綿一樣汲取觀念。而初、高中時期的學生,其腦內主要任務是構建邏輯系統(直至完整)。可以說:網絡小說的大多數讀者的年齡處于15歲(大腦已發育完全)至19歲(高中畢業)。此年齡段的讀者更易成為多個類型的小說作品的讀者,即其觀看的小說作品不限于同一類型。
這里我要引入兩個類型的小說作品以便論述閱讀和人之思維的關系:一是宮廷言情、修仙等題材的網絡小說。二是同人文。
相信有一些成年人會對“長達百萬字的作品竟然擁有幾十萬讀者”這一現象用感到奇怪,也會對爽文(在此不是貶義)的井噴式發展感到費解。于是,本人得先說起一個令人羞恥的發育事實。
人的性成熟特征是:男孩兒的夢遺——14至17歲;女孩月經——大多在12至17歲時開始。這是人的最主要性發育階段。在此階段中,性欲首次成為人的腦部思維活躍的主要動力(從心理上講,又和受壓抑的力比多活動有關。據弗氏說,性欲是創造力的原動機)。
青少年為了緩解因生理需求而導致的高壓狀態,所采取的第一行為是自瀆,第二行為是獲得似于“求知滿足”的精神快感。而大多數以帶來閱讀趣味兒為目的,或內容直接與性欲有關的網絡小說作品,從最大程度上滿足了此年齡段讀者的身心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一些大量閱讀網絡小說的讀者在成年后將不會回顧,甚至羞于提及自己對非現實題材作品的閱讀經歷。但那類作品留在邏輯系統中的觀念不會就此徹底消失。那類作品亦與其他類型的文學作品一樣,水準良莠不齊。
言情和修仙等題材能夠以絕對豐富的趣味兒、簡練易懂的語言來爭取到邏輯系統尚未完整的讀者,并非難事。而同人文則是一種產生于明星或影視劇粉絲圈兒的小說類型,其依托的載體是粉絲們對明星或影視/小說角色的喜愛。
以下我將分兩個層面敘述15至22歲的讀者群體與同人文的關聯。
一,(仍就上述理論為基礎)同人文是最能夠喚起讀者的性快感的一個小說類型,其喚起方式堪比情色文學作品更直接,因為它描述的人物本就是讀者喜愛的角色。但這不意味著讀者是為了看情色內容才閱讀同人作品的,所謂性快感只是動機,他們往往還能藉由同人作品獲得更為廣泛的知識和樂趣。在很多時候,同人文讀者會把自己對角色的熱愛分享至同人文本身及其作者身上(這在大多數時候是完全合理的行為,因為大多數同人文作者的寫作行為,并不以盈利和獲得絕大多數讀者為動機)。
第二,不論是哪一個同人圈中,刷榜和買粉的現象都幾乎是不存在的,而這正是大多數文學網存在的普遍現象。于是那些不同類型的同人作品,可以更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同人圈作品不由商業劃型,讀者的選擇更多。這并非是在說:同人圈無商業氛圍。大量印刷個人畫冊和同人本在網絡上出售,本身就是商業行為。
(玄幻、修仙、言情、科幻、懸疑、青春等類型,是為方便統籌小說而產生的分類。而“小說們”本身并不存在固定的題材類型,例:一部科幻作品可能同時是一部懸疑作品,一部言情小說可能同時帶有大量的武俠、玄幻、懸疑元素。像是《石油!》《了不起的蓋茨比》《紅字》等小說只能以“XX主義”或是“文學”“敘事小說”來分型。網絡化分型將無法完全命題小說作品的全部內容。)
據我觀測,年齡大于19歲,小于22歲的讀者,其個人觀看的小說作品常趨于一個類型范圍內。經過前期的閱讀—篩選,他們已經發現了最能刺激腦丘產生激素的小說類型:懸疑或言情,或修仙,或科幻。
大多數此年齡范圍內的男性讀者喜歡修仙或是玄幻、科幻類型的小說,這也源于男性慣有的想象力類型和心理特征,在此不做贅述。而女性呈現出的狀態更為復雜,其喜好范圍內出現了:犯罪、耽美、百合、黑幫、武俠等等類型。我想產生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理由是:男性的選擇賴于其自身邏輯系統的歸納能力;女性因為具有較強的移情能力,則更易接受“非我絕對興趣”的陌生題材。
(如果這算一個小提示的話,本人將感到十分榮幸: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話,不意味著作者們的非類型化小說能得到大量讀者,大多數人選擇閱讀的小說類型,仍然受到之前篩選結果的嚴重影響。)
對于科幻小說這個題材的讀者,我要闡述一個與本文命題無關的事實,因為這非常重要:國內讀者可能熱愛《三體》《天淵》《海伯利安》等作品。但這不意味著他們肯定是“科幻小說的愛好者”,我認為科幻小說還將被他們繼續分類。因為他們在閱讀過長篇科幻巨著之后,對作者的文學能力(就是文學理論能力,邏輯游戲能力)產生了很高的要求。甚至開始對物理學和神學感興趣。那么一般的科幻作品讀者,易變成長篇巨著的讀者,他們對末世、工業化、宇宙等相關題材感興趣,源于他們內在對世界的求知欲。他們可能并不會閱讀腦洞類型的短小說或是反映人性的作品——這僅是我的觀察結果。當然他們多半還是會對打著科幻標簽的小說作品感興趣。而短篇科幻作品的讀者,也常是各類型短篇小說的讀者。
下面,我要說說作者失去了大齡讀者的真正理由。這不是因為他們長大了,也不是因為我們犯了某個關鍵錯誤。
22歲算讀者年齡的一個分水嶺,因為這個年齡本身也是人生過程中一條明確的分割線。
19歲為人類性欲峰值圖的尖峰;20至22歲是人腦活動的最劇烈時期(最多不超過26歲,腦活躍度便會逐期下滑)。
22歲之前,普遍讀者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構建自身觀念,以備踏足社會。在求知的動機下,他們能同時從文字、音樂、漫畫、影像等多個單元的作品中汲取知識和身心快感。大多數22歲以上的讀者,其觀念在經歷了前期的構建——選擇——加固三個步驟后,“自我意識”已鑄造完畢,邏輯系統已完全成立。他們有能力去選擇一種最快捷的獲知方式:多半是影像作品,公眾號文章。而閱讀一部長篇小說對于他們來說就已經成了一件需要毅力和強烈興趣動機才能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說,在電影、電視劇、公眾號文章成為獲知的主要渠道后,小說將一步步淡出他們的生活,自動被規劃為:廢時、晦澀、不能帶來強烈快感和直白信息的渠道。連許多四萬字以下的短篇小說也不能幸免于此分類,理由是短篇小說更不易使讀者進入感性頻道。
但是有一類非小說文學作品幸免于此種分類,那就是帶有論述性質的方法派作品,如《王石成功學》《股票K線分析》。
那些在22歲以后經常閱讀書籍(包括電子書)的讀者,普遍產生了兩種傾向:一,對帶有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相關內容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深度熱愛,放棄故事化、個人化、感性化的類型小說,開始在理智的驅使下閱讀更深刻的文學作品。二,普遍的小說情節(大眾梗,如金手指、霸總題材)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于是對獵奇、反轉類型的故事產生了喜愛——這一類讀者也對作者的文字水準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對作者的權威性有著“必須”性質的要求,即:閱讀知名作者小說作品(如余華、莫言、王小波、毛姆、威廉·福克納和狄更斯的經典著作)。
22歲以上的讀者有其明顯的選擇優勢和理解劣勢。優勢體現在:他們愿意花腦筋去閱讀類似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種“一句話一個隱喻”的晦澀作品,也能夠接受《1984》這種具有悟入性的作品,普通的網絡小說因缺乏與實際相關的理論作支撐,開始被放棄和遺忘。這個年齡段的讀者即便是去看神話型作品,他們也會首選《精靈寶鉆》或是《克蘇魯神話》(其內包含一套成熟、完整的世界觀,從觀念角度上講,漫威作品能夠獲得長達六十年的高熱,與其內部含有的龐大世界觀體系不無聯系)。他們的劣勢為:不再能夠接受與已經形成的自我觀念有巨大反差的新理論,并主動以“自身邏輯體系不可被改寫”為動機,先驗地排斥既不具有權威性(非知名作家作品),也未能與自身固有興趣達成一致的小說作品。舉例:我的父親是個相信玄學的人,但他是不會輕易去看一部玄幻小說的,即便是看了,也是以批判的視角去看。
22歲到30歲的讀者仍可以群為計,而30歲以上的小說讀者,則寥若晨星,少之又少。極其完備的邏輯系統,將囚禁此年齡段人士腦中的大多數獲知沖動。他們對興趣方面的知識的獲得渠道也僅為影像、公眾號文章(包括知乎)、博物展覽、旅行……甚至是小說簡介。這或許能帶來更深層的領悟,但終究是對事態提出了新的、模糊化的理解。
并非本人對此年齡段人士有任何貶伐,他們之所以如此的主要理由是:先擁有了一套完整的、可經受實際生活驗證的高端觀念。而事業需要他們對科技、統計學、金融學進行深一步的發現和鉆研,閱讀小說作品將作為一種情懷或者是過去式愛好,停留在回憶當中。
再說一遍:本文只通過闡述多數人的閱讀經歷,總結部分小說讀者的年齡情況,非能涉及每一位讀者的閱讀經歷。本人不會先驗地對任何類型作品和任何年齡段的讀者懷有褒貶之意。
以上全部闡述似于統計分析,欠缺考證。面對有閱讀習慣的小說讀者、文化愛好者、文學研究專業人士、求知欲強烈人士,這番言論將會完全失效。
感謝閱讀。
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