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4 華杉
我們的工作,初中生都會。我們為什么不會了呢?因為學歷太高了,思考回不去原點了,回不到一張白紙了。如果能修養成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點,修養成每一次思考都直接服務于最終目的。一頭是原點白紙,一頭是最終目的,則簡單直接,無所不能,而且還如孟子所說——易如反掌。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公孫丑問:“敢問什么是浩然之氣。”
孟子說:“這真是難以言傳!只有自己體會到,我還真不知道怎么跟你說。”
朱熹注解說:浩然,是盛大流行之貌。氣,是體內所充盈的,氣本來就是浩然充實于天地之間,也充盈于身體之內。但是,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養氣,就氣餒了,氣虛了。而孟子善于養氣,讓他的氣始終充盈。孟子說他能“知言”,能洞察他人的言辭,因為明了道義所在,所以對天下之事無所疑惑,因為“四十而不惑”,所以“四十而不動心”,都明白,心里不動如山。而浩然之氣呢,是有道義相配,所以對天下之事,無所畏懼,能當大任而不動心。
心,不動如山,而身體里,充盈著浩然之氣,一切了然,無所疑惑,我心光明,無所畏懼,這就是后世王陽明心學的致良知,良心、良知、良能。
不動心,是我心光明。
浩然之氣,是王道之氣。
告子的學問就相反,他的不動心,是冥然不覺,悍然不顧而已。用現在的俗話說,愛咋滴就咋滴,反正我不管,我不動心。
孟子接著給公孫丑講解:
這浩然之氣啊,是至大至剛!
朱熹注解說,至大,是無可限量;至剛,是不可屈撓。浩然之氣,是天地之正氣,人本來就是靠它生存的,每個人都有的,甚至說,都一樣多,只要你隨時反躬自問,則得其所養;只要沒有做什么壞事來傷害它,那這浩然之氣,就本體不虧,而充塞無間。
這一段是朱熹解的。和王陽明說的致良知一模一樣。把“養浩然之氣”換成“致良知”,一個意思。
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每個人都有良知良能,生而知之,不學而能。后來為什么不會了呢,只是為私欲所敝,自己把自己蒙蔽了,只要能不斷擦亮自己的良知,回到原點,回到一張白紙,就沒什么疑惑糾結,也沒什么解決不了的。
陸九淵說良知良能:“我在那無事時,只是一個無知無能的人。一旦到那有事時,我便是一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人。”這就是良知良能,也可以說就是浩然之氣。
陸九淵這段話,有共鳴的朋友可以自己多體會一下。比如在公司里,我們的工作,初中生都會。我們為什么不會了呢?因為學歷太高了,思考回不去原點了,回不到一張白紙了。如果能修養成每一次思考都回到原點,修養成每一次思考都直接服務于最終目的。一頭是原點白紙,一頭是最終目的,則簡單直接,無所不能,而且還如孟子所說——易如反掌。
心學的源頭是孟子,這沒有疑問。朱熹和陸九淵,鵝湖之辯,辯論得天昏地暗,有時疑惑兩位老師到底有多大差別?他們的思想其實都差不多,但朱熹批評陸九淵“只是禪”,陸九淵批評朱熹“支離”,支離破碎,腐儒書呆。我覺得兩位老師只是各執一端而已,同一個道理,你從這頭說,我從那頭說,說的不都是一個事嗎?
觀眾呢,只是跟著瞎起哄。
是禪又如何?
神秀的偈云:“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就是要養浩然之氣,要時時擦亮自己的良知。儒家說的戒慎恐懼,隨時反躬自省,每日三省吾身。
但是師父弘忍覺得他境界不夠,沒有傳衣缽給他,傳給了慧能,慧能的偈子是什么呢: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段最著名禪宗公案,大家都知道了,慧能比神秀“高”。
我實在不懂他高在哪里,因為當我“切己體察,事上琢磨”,神秀老師說的,能知行合一,要求自己去做。慧能老師說的,我沒體會,不知道怎么做。我覺得慧能跟告子倒有一拼。
大家都認為慧能高,我想大多數也是跟著瞎起哄吧。把讀書當成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不放在自己身上想,就跟著看熱鬧了。
我們再看看程頤怎么說的:
天人合一,本來沒有分別。浩然之氣,是人的氣,是我的氣,養氣,不要去傷害它,它就充塞于天地之間。一旦為私心所敝,那氣一下子就泄了,就餒了,就小了。
浩,本來就是大的意思。浩氣就是大氣,一有私心,就小氣了。
程頤的講解,也和王陽明的思想相同。
再來,謝良佐老師:
你怎么找到自己的浩然之氣呢?一定要在你心最正的時候去找,浩然之氣,就是正氣。人的氣,什么時候浩然呢?是無虧欠時。
每個人都有正氣,至少說,都有正氣的時候。就像王陽明說,每個人都有良知,就算一個賊,你罵他是賊,他也不愛聽,他不會覺得很光榮,很感激你贊美他,這就是良知,他知道做賊是不好的。有這點良知,就有發揚光大的基礎。我們都有正氣凜然的時候,就在這時候抓住自己,不要把正氣丟了,不要一有點利益,就給自己找理由自欺欺人干壞事,把氣給餒了。
孟子、告子、朱熹、陸九淵、程頤、謝良佐、王陽明、神秀、慧能,我們說,讀歷史,就是掌握了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掌握了這個星球上生活過的一千億人的大數據。把這些數據調出來,比對分析一下,再把自己代入進去,把自己代入進他當時的情景去推演,把他的思想代入今天的事兒上去琢磨,這是一番修養求學的功夫。
明天,我們再學習孟子養浩然之氣的四大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