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計劃生育時代形成的已婚已育女性求職優勢已經不復存在,除非你標注“一兒一女”,表示再也不生。職場性別歧視固然一直都在,但這個鍋真的要“性別歧視”來背嗎?
菲菲告訴我,今年接到的獵頭電話明顯變少了。每年的3月,都是獵頭最活躍的時候,能否跳槽成功,往往在此一舉。但奇怪的是,其他男性朋友卻沒有這個感覺。
“也許因為全面二胎的政策?”菲菲猜想。她是一個三歲女孩的媽媽,從民間傳統來看,是生二胎的高危人群。
也是因此,HR們收到女性的簡歷,如果標注“已婚已育”優勢已不在。除非標注“已婚已育,一兒一女”,才能暗示“我再也不生”,才能被放心的列入候選人名單。
“唉,性別歧視啊。”菲菲無奈感慨。
作為一個文科女生,對于“性別歧視”的感嘆,我一點也不陌生。從高考開始,文科專業就有女生的招錄限制;考研究生的時候,同等條件“男生優先”的潛規則人盡皆知;畢業找工作,女生熱門就業的出版社、報社直接在招聘中注明“只招男生”,如果勉強招了女生,也免不了要簽一個“三年內不準生育”的私下協議。
職場性別歧視有沒有呢?當然存在。
但要讓性別歧視扛下所有的鍋,似乎又不公平,尤其是在生育問題上。不知下面這些場景,是否發生在你身邊過?
——好不容易新招來的員工,試用期沒過就懷孕,一懷孕就保胎。病假連著產假,產假連著哺乳假。等所有的假休滿,她辭職了。
苦逼主管空管了一個人頭,實際上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一干就是一年多。想想當初招聘面試時的決定,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發誓再也不招女員工。
女人懷孕生產不易,正常的產假和哺乳假必須保證,偶有身體不適需要休息,主管和同事也應該盡量體諒。但是,以上的情況早已超出了正常休假的范疇,完全有占公司便宜之嫌,甚至有可能是故意計劃之。
這樣的女員工,不是給性別歧視合理化落下了口實嗎?
工作與生活從來不可能兼顧,有的只可能是犧牲和平衡。
即將離職的雅虎CEO梅耶爾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任命為雅虎CEO的時候,她正懷著五個月的身孕。為了讓公司有效運轉,梅耶爾當時宣布,她只會休兩個星期的產假。
有婦女組織批評梅耶爾可能“為婦女樹立了不健康的形象”,但同為硅谷女精英的Facebook首席運營官桑德伯格卻力挺她: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會有不同的生活選擇。桑德伯格自己在懷孕的時候也忍受著劇吐,每天堅持獨自開車上班。
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可以選擇成為專心在家照顧孩子的母親,也可以選擇成為職場精英,哪一種選擇都有艱難和幸福的時刻,哪一種選擇也都意味著放棄一些可能。
在福利體系存在缺陷的中國,選擇成為全職媽媽,告別工作帶來的安全感,則需要內心分外強大;如果要選擇兼顧家庭和事業,則必須自信且堅韌的背負起兩份責任——公司不會因為你有了家庭和孩子就對你的崗位放低要求。
最糟糕的選擇就是既要享受社會提供給職業媽媽的福利,又不愿意真正承擔起職場人的責任。利用女性身份在職場鉆空子、耍滑頭、占便宜的后果,是對所有女性職業生涯的整體傷害。
一邊呼吁男女平等的權利,一邊卻又不愿意承擔平等帶來的義務,是一些女性群體的不愿戳破的微妙心態。與占公司便宜相對應的,滿地打滾要求未婚夫的房子上加名字,因為“我為你們家生孩子”——豈不是如出一轍。
靈魂的獨立,對于現代職業女性來說,才是最難去爭取的東西,因為這種獨立十分抽象,沒有量化的標準。能養活自己是獨立的必要條件,但不是有錢就是獨立,更不是有一份工作就是獨立。
那些沒有做好拼搏職場的準備,卻又留戀社會給予職業女性的福利,找機會鉆空子的女性群體,就并非是獨立個體,也許她們不附著在丈夫身上,但她們卻是在向整個社會索取。這種行為的“對價”就是貶低女性群體整體的價值。
畢竟,獨立才是爭取公平的基礎。有些鍋,不要動不動就甩到“性別歧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