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如何正確談論課外輔導的話題,就像《房間里的大象》中提到的那頭大象,在大家都不愿意去碰觸之后變得越來越大,直到把我們大部分的空間擠占完,開始進入一種“亞健康”認知的狀態,這個雷區自己要有清晰的界限。畢竟追求幸福的道路,物質只是第一階段,而有的人卻永遠停留在這樣的高度,我確實是羨慕擁有這樣的財富,卻很可憐僅僅只擁有財富的人,或許我也是被他們這樣可憐的吧!第二階段是情感,和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情感連接,也就是“刷存在感”,比起物質能帶來的愉悅感簡直是無法比較的。對更多的人有價值,這才是創造財富、情感豐富的核心力量,所以要經常看看自己前進的方向,也許及早發現有些路會越走越窄也是好事情,而創造價值所帶來的附加也是無法想象的,但我知道這才是自己應該追尋的目標!我絕不允許自己只像市儈之輩一樣庸碌還不自知!
今晚很感動的是,自己不久前寫過的一篇文章《教學分塊刻意練習》有一位叫“轉基因”的朋友進行點評,在解答讀們的問題中我也在不斷完善自己的理論,消化和學習,以下是評論和我的回復內容:
@轉基因:
本人有兩個小觀點
1、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規律的了解
個人覺得可以通過反饋來完成;
2、實際上老師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可能沒有同學之間的互相了解得深。我們同學之間天天聊天,互相都比較熟悉各自的認知規律,所以有時可以通過學生之間內部的溝通交流來達成學習目標。
進一步推理,
老師要深入學生之間
進一步地了解學生認知規律
也能更好地接收學生的反饋
@我的回復:
@轉基因 嗯,我很贊同!但這是從傳統的經驗主義方式討論人類認知,是比較主觀的判斷,更何況有時候我們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可能連自己都不清楚,勒龐在《烏合之眾》里也闡釋了群體的很多非理性行為是一種普遍現象,所以不能把這種通過觀察后得出的結論作為指導思想,但把交流作為反饋手段是沒問題。現代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開始從底層邏輯上顛覆傳統的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和人認知有關的領域,所以結構主義認知方式必然是主流,也就是把我們的認知進行分析,它受直覺、情緒、理智、腎上腺素、荷爾蒙、多巴胺等的控制,而要引導學生學習,無非是行為設計的效用問題,這也是我極度感興趣的,正在努力學習,有機會做成小課題和大家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