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你可以做的足夠出色,但是也難免遇到“不講理”的客戶,比如這位客戶提出了無理的要求,投訴了18次,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本文選自茶蛋芯微信公眾號
內容歸原作者所有,網易七魚授權轉載
01
寫這個標題,不是炫耀,恰恰讓做服務的我無地自容
中午飯點的時候,我的一個姐們兒,忽然神神秘秘的在我耳邊低語:“你知道么?昨天那個客戶已經連續來電18次了,要追加對你的投訴!”
我故意打趣:“哪個客戶?這么恨我!”
她把聲音壓得更低:“就是那個要修易拉罐的,你下午啥別干也得把他搞定,不然你吃不了兜著走”
我:“啊哦,知道了”
02
這個姐們兒口里的這個易拉罐,其實是一位男士半個月前花2.5元買了一聽可樂。昨天忽然來電說,可樂瓶子自己破了一個的口子,此前客服已經提供了包括補償5元、聯系售后補發一聽等方案,但是客戶依舊不同意。客戶的要求,客服是萬萬沒想到——維修,客服傻眼了,易拉罐可怎么維修?所以把問題作為疑難問題升級了。
我第一眼看到這個問題,第一直覺有這么一些疑問:是什么時候發現破了一個口子呢?如果是簽收就破了可樂大概早沒有了吧?會不會有什么客觀原因導致客戶剛剛簽收到這個可樂呢?
為了破解這個答案,特地聯系了配送員確認簽收情況,配送員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在下單第二天就正常簽收了,而且是本人簽收。這個區域的配送員很熟悉這位客戶,經常因為一些似是而非的問題找茬,所以都格外的小心。
得到了這一確認,腦子里瞬間把這位客戶定位為“找茬戶”,要么是為錢要么為找樂,在這里我就犯了第一個錯誤。
03
立馬撥通了客戶的電話,簡單的開場白之后,我詢問起客戶關于可樂的情況。客戶那端的聲音約摸40~50歲之間,聲音的音質有些含混不清,情緒倒是很平靜。
客戶的描述是:在半個月前收到了可樂,但是一直沒有喝,就放在冰箱里了。今天忽然想起這個可樂,就從冰箱里拿出來,發現竟然破了一個口子差不多4cm寬0.2cm,自己并不記得當時簽收是不是有破損,只是隨手放冰箱了。
客戶這么一說,更加堅定了我認為客戶是非正常投訴的想法。
于是,開始試圖向客戶推理,如果簽收之前就有破損,在物流運輸過程中可樂可能已經撒光了的情況、并且再次推薦客戶考慮此前客服提供的“誠意方案”。
客戶卻忽然生氣了,一口咬定自己這么長時間并沒有動可樂,出現這個情況一定是易拉罐廠家的質量問題,那就要求返回給易拉罐廠家進行維修。
接著我又犯了第二個錯誤,試圖通過向客戶分析易拉罐的“維修可行度”,結果客戶當即表示:不愿意再與我溝通,要求我掛斷電話。當下的氣氛確實不太適合繼續溝通,所以約定后續再聯系,客戶不置可否。
04
緊接著就出現了文章開頭說的——在一天之中18次向客服投訴并追加投訴我的事兒。
吃完飯回到工位,把這個單子細細的想了一遍,除了總結了自己昨天所犯的錯誤以外也在想:客戶要求“維修”確實是比較怪異,但是為何會有這么怪異的需求呢?如果這個訴求并不是實際訴求,那么他實際訴求又是什么呢?
再次撥通了他的電話,他的語氣里含著一絲傲慢和不耐煩,我做了這樣幾件事讓局勢扭轉:
首先,我徑直承認昨天跟他溝通過程中我存在的問題:固化思維和“以自己為中心”,還原當時跟他的對話一一說明是哪里做的不對。
其次,也特別坦誠的詢問他,是基于什么原因會提出“易拉罐維修”的這個“特別”的要求,并且說明,無論是因為什么原因只要愿意說,都會認真體會。
再次,向他說明,如果是因為咱們平臺此前哪里做的不好或者不到位,都會全力協助他解決問題。
05
他聽完我說的這些,語氣又開始變得平和,然后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在6月份的時候購買了一塊手機電池,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發現手機續航能力越來越弱,甚至在充滿的情況之下只能支撐2個小時,遠遠低于頁面宣傳的12小時。于是聯系了客服,客服卻以“過了三包法規定的15天換貨周期”為由只能為客戶申請“維修”。當時客戶很苦惱:一方面買了所需的東西出現問題耽誤使用就很鬧心 另一方面,覺得客服太“軸”,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電池可怎么維修?
搞得很不愉快,雖然最后售后工作人員為客戶重新換了一塊新的電池,但是每每想到“軸”客服就氣不打一處來。可樂這個事也只是一個契機,可樂沒什么問題,就是忽然想到手機電池的事兒還是覺得生氣,于是整了這么一出烏龍。目的就是想讓客服知道知道,遇到“軸”的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話說開了,客戶也聊的比較隨心至情至性的一面也顯露無遺,開始忙不迭的道歉。說知道自己其實只是為了出口氣,并不是真的想要什么,所以對所謂的“誠意方案”不感冒,但是這個“出口氣”方式是任性了,對我投訴18次也僅僅是想引起我的重視而已。
06
客戶越道歉,我也越無地自容。
做服務的尤其是做投訴的,總以為自己是“滿杯”,用自己所謂的“經驗”去判斷、評估客戶的需求,用體系去框定別人,最后框定的只能是自己。做空自己,用“空杯心態”,往外,去發現客戶情緒掩蓋下的真性情;往內,也發現自己的狹隘,延展生命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