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提"三綱領,八條目",是治國平天下的準則。
“三綱領”
明明德:任何人都稟受于天,至靈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夠與天地相溝通。肯定了人類與生便有靈明的德性,人性是向善的。
親民:在明曉自身本性善德后,幫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靈的東西。亦覺悟“明明徳”,使自己在行善之途上前進。
至善:心靈獲得最大程度的自由,達到自然與事物發展相統一的境界。此乃明明德、親民的一切方向。
此具重要現實意義。對我們來說,“三綱領”指出了人性本質,肯定人性向善,這是生存、生活的基礎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就是“覺悟”的過程,曲折坦途皆存。“至善”是社會發展的終極方向或目標,在于使心靈獲得最大的解放與自由。在古代,先哲們更多注重精神層面的思考與追求,并沒有想到現在的物質生產會如此豐富,更無法想象未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是怎樣的繁榮。但他們指出了根本,物質文明也是為滿足精神生活需要。如此來理解“三綱領”更不會覺得空洞。
“八條目”
格物: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知:能明是非,善惡之辨,聞見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致知。
誠意:意念誠實,不欺人,亦不自欺。知至而后意誠。
正心:除去各種不安情緒,不為物欲所蔽,保持心靈安靜。意誠而后心正。
修身: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心正而后身修。
齊家:整齊好自己的家庭。身修而后家齊。
治國:為政以德,布仁政于國中。國治而后平天下。
平天下: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圍繞“三綱領”,得從8個方面去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為“做人”;“治國、平天下”為“做(天下之)事”。或者可以從“學習”、“生活”、“工作”三個層面來理解。
“八條目”是人類社會正確發展的基礎,否則“迷茫”,背離“至善”。聯想思考,其與現在提倡的勇于實踐探索,實事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廉潔奉公,嚴以修身、嚴以律己,以身作則、為民服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深層次是有相通之處。如此,現在的人才培養、干部教育,反腐倡廉,建設經濟強國等,都是“覺醒”的必要條件。
這是從大的方面考慮。若從小的方面考慮,“做人”亦先從己開始,方能正己、齊家。
現在大家很流行“正能量”,這八個方面都是充滿正能量的。生活、工作中多點“正能量”,社會的“覺醒”速度會更快,離至善也就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