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筆者因為手機內存的原因需要重新下載微信。那時候,正好是微信升級,我便冷不丁的被微信的大數據戳中——它統計了我過去一年在朋友圈送出了多少贊和收到多少贊。不久,便看著朋友圈的朋友們開始曬贊曬贊引起新一輪點贊。
我覺得社交網絡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就是“贊”這個按鈕,這個功能完全擊中用戶的痛點,而且大大降低了UGC的成本。自2009年,社交網絡平臺facebook在頁面中加入了“Like”按鈕插件,點贊功能就在各類社交網絡中沿襲下來,成為人們在網絡交流互動中離不開的工具。無論朋友是發生了好事還是倒霉事,我們都會習慣性地去點一下贊留個印記。
筆者認為,微信朋友圈里的情感是基于現有關系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兩個人之前關系就很好,那么朋友圈的交流則可以加深這段感情,同事間的點贊或者情侶間的互動等等,大抵如此。此類群體能夠通過點贊去認識了解別人的生活,是對雙方之間彼此感情的一種肯定。至于那些原本就很少出現在對方生活軌道的人,朋友圈的作用大多是信息的分享傳播,無聊時的吐槽消遣或是利益上的聯絡交換。
不知道是否你也有過此類遭遇:我找了一圈,在我的點贊圈里沒有發現你的身影,于是,我好氣哦,可是還是要保持微笑。只因你都給其他人點贊了,就是沒有點贊我的。此時的你我想的又會是什么?一,你設置了不看我的朋友圈;二,我給你發消息讓你給我點贊,你都選擇不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點贊。
筆者還想提出一個問題,在社交網絡上(尤其中國社交網絡中)充斥著大量的吐槽甚至是造謠,為什么這些人很無聊的要制造這些毫無意義的內容?因為他們渴望自己的情感(或者正面或者負面)得到認可?還是由于群體趨同性,用戶希望自己的情感也能夠找到相應的群體?又是什么可以讓某些不合理的事情(暴力抵制日韓貨)變得合理?
最后,不妨和筆者試想了一下如此情境:朋友圈開發了一個“Do I look like I give a shit?”的按鈕插件放在“贊”旁邊,你會不會變成一個勇士敢直爽地按下這個按鈕,是否有如同往常點贊狂魔一般的魄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