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黃色新聞”從本質上看,記錄新聞事件的同時并沒有捏造事件細節,而是在報道中添加過分的煽情性詞語,尤其是在報道大規模自然災害時,報道往往會帶有“黃色新聞”的痕跡,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以期轟動性、戲劇性廣告效應。因此,“黃色新聞”是全面的、多角度的,對其評價也不應該局限于一個方面。
關鍵詞:黃色新聞;小型報;美西戰爭
一、什么是黃色新聞
(一)黃色新聞的概念
新聞學所指的黃色新聞是個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它起源于19世紀末美國報業兩大巨頭的約瑟夫·普利策與威廉·倫道夫·赫斯特之間的競爭,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報業出現的一種大量運用煽情主義的淺層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報道聳人聽聞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災人禍等新聞事件,旨在賺取高額利潤的新聞樣式。 “黃色新聞”一詞來源于普利策《紐約世界報》連環畫專欄的中心人物“黃色幼童”,他以玩世不恭之態將讀者帶到各種滑稽有趣的場景之中,觀看人們熟知的人和事,以博一笑。“黃色幼童”是普利策和赫斯特報刊慣用的那種聳人聽聞的流行新聞的象征,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商品化以及新聞市場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惡性競爭所致。其特征是追求強烈的感官刺激,夸大和重點報道犯罪、災難、色情、體育新聞;版面充滿煽動性標題、字號,濫用各種圖片;運用欺騙手段和花哨噱頭誘惑讀者;出版周日刊、連續畫報和充滿刺激的特定文章取悅社會不良閱讀情趣;對下層民眾表示同情,自詡“人民斗士”,以期轟動性、戲劇性廣告效應。簡單地說,黃色新聞就是一種以轟動性、刺激性和趣味性為宗旨的新聞報道模式及其風格,其基本特征一言以蔽之就是“聳人聽聞”。從客觀方面來說,黃色新聞本身就是一種創舉,它的出現給新聞界帶來巨大的震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清醒的認識和了解黃色新聞,對世界新聞史彌足珍貴。
(二)黃色新聞與煽情新聞的區別
?黃色新聞與煽情主義,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按照《新聞學簡明辭典》的解釋,煽情主義就是:“一種繪聲繪色揭露丑聞或渲染色情或描寫犯罪細節以刺激感官的報道手法,常被一些黃色報刊所采用。”美國新聞學權威弗蘭克·莫特也認為,煽情新聞的目的就在于以驚奇、聳動或高度的興味來刺激讀者的情感和情緒。也就是說,只要能引起轟動,刺激感官,引發讀者的好奇與興趣,均屬煽情主義新聞。黃色新聞與煽情新聞,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大致說來,二者的聯系在于煽情新聞與黃色新聞都具有轟動性、刺激性和趣味性,或者說都以聳人聽聞為宗旨,為要義。至于二者的區別,主要有兩點。第一,煽情新聞的意思比較寬泛,而黃色新聞的內涵比較確定。煽情新聞既充斥著庸俗無聊的瑣碎內容,也包含無傷大雅的生活情趣。其實,不少煽情新聞可以增長人們的見識,豐富人們的想象,調劑人們的生活。而且,實際上任何一家媒體都不可能完全擺脫煽情新聞,即使最嚴肅的報刊也概莫能外,只不過各家的煽情程度有區別而已:煽情程度高的就成為大眾媒體,煽情程度低的就屬于精英媒體。黃色新聞與煽情新聞的第二點區別在于:煽情新聞由來已久,而黃色新聞的興起不過百年。莫特說過,煽情是新聞報道中一個與生俱來、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說,自有新聞就有煽情。美國19世紀30年代興起的廉價報紙,差不多都是典型的煽情報紙,走的多是煽情新聞的路子,如《紐約太陽報》、《紐約先驅報》等。總之,可以說煽情新聞是稀釋的黃色新聞,而黃色新聞是濃縮的煽情新聞。
(三)黃色新聞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
新聞商品化和新聞市場上不受任何限制的惡性競爭所致,無節制地追求高額利潤,這一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市場經濟法則決定了西方新聞事業連綿不斷地產生黃色新聞現象。同時,如各國具體的讀者情況、技術水平、文化背景、傳統觀念、宗教力量等等,也決定了各國黃色新聞現象會存在差異。
二、黃色新聞的領軍人物
普利策是美國新式新聞事業的領袖人物和現代報業的創始者之一,是黃色新聞的始作俑者和先鋒大將,被稱為“黃色新聞之父”。普利策用煽情主義的新聞報道手段使《郵訊報》獲得成功。1883年,普利策買下了《紐約世界報》,并對其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的一大轉折,開創了廉價報紙成為報刊主體的時代。《紐約世界報》奠定了西方現代大型報紙的雛形。普利策的思想富有濃烈的民主進步色彩,他的新型報紙理論和實踐活動,最終奠定了美國當代新聞理論和業務的主流方向。普利策認為好的報紙必須要有良好素質的工作人員,并十分注意進行新聞工作的專業訓練。他還留下了50萬美元設立“普利策獎”,這個獎項被認為是美國新聞界最榮耀的獎賞。
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成功的原因: 1.普利策大大發展了“煽情主義”,用聳人聽聞的“黃色新聞”滿足讀者 2.發動社會運動,討伐時弊,充當“人民斗士” 3.玩弄新花樣及各種推銷噱頭 4.廣泛運用新聞圖片及文字標題 5.創辦并挖掘星期日刊的潛力 6.售價低廉,頁碼數多 7.良好的社論版 8.注重網羅一流人才,善于接受別人的意見。
赫斯特是美國黃色新聞現象的典型代表之一。早年入哈佛大學,1887年接辦其父的《舊金山考察報》。1895年買下了《新聞晨報》后改名為《紐約新聞報》,增加插圖、彩色專刊和大字標題,并以聳人聽聞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災禍、丑聞等報道,因而被稱為“黃色新聞大王”。與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其措施有: 1.高價收買最優秀的人才 2.利用黃色新聞報道,有過之而無不及 3.熱衷社會改革運動的報道 4.創辦星期日刊展開競爭 5.報道典型事例,如美西戰爭、古巴獨家新聞、麥金萊總統被刺事件。 1925年建立赫斯特報團。擁有25家日報,17家星期日報,24家雜志,并擁有國際新聞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廣播電臺以及2家電影公司。赫斯特個性復雜多樣,其優點:報刊數目和銷量總數世界最大。在新聞業務上頗有創新。許多方面作為建設性力量存在。其缺點:歸根到底是新聞商人。個人生活窮極奢華,缺乏社會責任感。黃色新聞造成的后果弊大于利。
?三、黃色新聞的有利方面
其實,不少煽情新聞可以增長人們的見識,豐富人們的想象,調劑人們的生活。而且,實際上任何一家媒體都不可能完全擺脫煽情新聞,即使最嚴肅的報刊也概莫能外,只不過各家的煽情程度有區別而已:煽情程度高的就成為大眾媒體,煽情程度低的就屬于精英媒體。 (一)黃色新聞發展催生新產品——“小型報”(tabloid) 美國的黃色新聞浪潮,到了1900 年達到高峰。據統計,當時三分之一的大都市報刊都成為不折不扣的黃色報紙,另外的其他報刊也程度不同的受到黃色新聞的污染。到了1920年代,黃色新聞的泛濫達到頂峰,甚至有人公然鼓吹,新聞就是三個W,即女人(woman)、財富(wealth)和惡行(wrong-doing)。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了一種黃色新聞的新產物"小型報(tabloid)"。小型報一般有三種特征:第一,篇幅只有普通報紙的一半;第二,大量使用圖片,尤其是在頭版;第三,內容通俗或庸俗,并且極盡煽情、挑逗之能事。世界上第一份小報是英國的《每日鏡報》,創刊于1903年。《每日鏡報》強調文章簡短、煽情,且大量采用圖片;內容以娛樂新聞、體育新聞、八卦緋聞、民生消費、丑聞為主,較少報道大報所關注的公共議題與政經大事。該報的創辦人是英國報業大王諾思克克利夫伯爵(Lord Northcliffe),過去通譯"北巖"。《每日鏡報》最初的讀者大都為婦女,訂閱者在收到第一份報紙時還能收到隨報贈送的一面鍍金搪瓷小鏡子,故有"鏡報"之稱。普利策曾經邀請北巖以小型報的形式,主編過一期《紐約世界報》,這份報紙于1901年1月1日出版,但沒有給人留下太多印象。后來約瑟夫·M.帕特森在1919年受到英國《每日鏡報》的影響,創辦了美國第一份小型報《紐約每日新聞報》。最初報名為《圖解每日新聞報》,它像《每日鏡報》一樣,大量刊登圖片和照片。《紐約每日新聞報》大肆報道聳人聽聞的色情新聞和犯罪消息,千方百計的迎合大眾趣味。最典型的一則故事,就是它的攝影記者湯姆·霍華德,將小型報相機綁在腳踝上,在電刑室偷拍了一張處決女囚的照片。照片、犯罪、女人、突出的版面設計以及通俗的報道風格,以黃色新聞的典型表征,《紐約每日新聞報》在普通市民中得到廣泛讀者,創辦六年突破百萬銷量,1940年達到200萬,成為當時美國發行量最大的一份報紙。該報創辦人帕特森說過:“《紐約每日新聞報》的銷量是建筑在大腿上”,這句話很形象的概括了該報的風格和特色。 之后美國“黃色新聞大王”威廉·倫道夫·赫斯特看到小型報如此受歡迎,于是在1924年創辦了《紐約鏡報》,該報的創刊口號為“90%的娛樂,10%的新聞”,這句話道盡了小型報的真諦。之后在美國的報業,《紐約每日新聞報》和《紐約鏡報》展開一場激烈的黃色新聞競賽。到了二戰結束后,美國著名情色雜志《花花公子》的誕生,美國色情報業又出現新一波的發展,甚至《花花公子》到如今成為一個專門經營色情行業的黃色帝國。
(二)黃色新聞是現代辦報理念的先驅 雖然它自從出現以來就屢遭批判,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出現使嚴肅報紙與大眾報紙的分流在理論上具備了可能性。一方面,美國的《紐約時報》堅決抵制黃色新聞,以嚴肅的報道風格確立了自己在美國乃至世界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以刊登黃色新聞為主的報紙(如英國的《太陽報》)面向社會大眾,發行量巨大,利潤豐厚。從這個意義上說,嚴肅報紙和大眾報紙各執一端,實現了分流。進一步來說,以普利策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新聞報》為代表的黃色新聞對受眾的定位非常明確,即社會的中下層勞動者,這標志著以報紙為主導的傳播媒體在服務層面上由傳者為中心向受者為中心轉變的開始,扭轉了長期以來政黨報紙所貫徹的媒體對黨派和政府負責的辦報理念,開辟了以受眾為中心的先河,為以后以受眾為中心的辦報理念奠定了基礎。
(三)黃色新聞在新聞報道手法方面的探索對現代報紙具有借鑒意義 許多人認為黃色新聞的故事化的報道手法是對新聞“客觀性”的一種違背。但“故事模式”是否就真的比客觀性的“信息模式”稍遜一籌呢?以《世界報》和《紐約時報》為例,《世界報》選擇了新聞報道的娛樂性,而《紐約時報》則選擇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雖然后者看起來比前者更值得信賴,但是,如果回到美國現代報業的開端時期,我們會發現二者的主要分別還是在所服務的階層的差別上。只不過是后來的黃色新聞的娛樂性超過了新聞真實的底線,我們才覺得信息模式比故事模式好。因此,我覺得二者并沒有對錯之分,我們不能以其報道內容的低俗性來否定其形式和手法的合理性,它至少也是對新聞報道形式的一種探索。現代新聞傳播實踐證明,在不違背客觀性的同時,在新聞報道中加入故事性的表述手法,往往會取得很好的傳播效果。 (四)黃色新聞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在現代報紙上得到了拓展 黃色新聞迎合受眾的娛樂需求,面向中下層受眾,關注弱勢群體,維護下層勞動人民的利益的辦報理念和方向是對媒介社會功能的有益嘗試。現代報紙在此基礎上進行拓展,形成了媒介的兩大社會功能:娛樂功能和社會監督功能。為了迎合中下層讀者的低級趣味,增加發行量,黃色新聞擴大了娛樂新聞在報紙中的比重,使娛樂受眾成為媒介的一項社會功能。但是,媒介在無限制地發揮自身的娛樂功能同時,強調娛樂至死,走低俗化路線,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觀,應當加以整治。黃色新聞對發揮媒介的社會監督功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而在現代社會,人們利用媒體對政府機關以及各種商業活動進行輿論監督已成為一種習慣(如2017年由“三色幼兒園”引發的幼兒園信任危機事件)。
(五)黃色新聞使嚴肅報紙與大眾報紙有較明顯區別 黃色新聞的受眾定位非常明確,新聞所報道觀念較之正當報紙和嚴肅報紙有了很大的改變,其報紙的娛樂性、趣味性以及強烈的煽情性,迎合了底層讀者的閱讀口味,是大眾媒介娛樂型功能的一種預演和初步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說,“黃色新聞”在新聞業務上的改革進一步活躍了報紙的版面,增加了報紙對民眾的吸引力,增加讀者群體的技術,挖擁潛在的談者,擴大報紙業的發展,這一點為現代報紙所承襲。觀念較之政黨報紙有了很大的改變。
?(六) 反映傳媒——“講述故事”的功能 因“黃色新聞”曾用極度夸張、煽情、富感染力及捏造情節的手法來誼染新聞事件,所以“黃色新聞”符合好故事的所有條件,如“黃色新聞”的經典作品《瑪塔·海麗被槍決》(國際新聞社巴黎1917年10月19日電),著重于人物動作、人物心理、人物服裝和氣氛的揣寫,具有很強的故事敘述性。避開報道新聞事件的角度和編輯方式,無論是“正常新聞”還是“黃色新聞”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記錄新聞事件。因為“黃色新聞”注重的是細節描寫、氣氛的渲染、夸張情形和捏造部分細節,所以“黃色新聞”雖不能完全正確地記錄每一個事件的發生起因、事件發生的過程、高潮和結果,但卻能反映當時存在即合理的社會現實。
?四、黃色新聞的弊端 埃默里父子在《美國新聞史》一書中說道:“黃色新聞從最壞處說,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新式新聞思潮。黃色新聞記者在標榜關心‘人民’的同時,卻用駭人聽聞、華而不實、刺激人心和滿不在乎的那種新聞阻塞普通人所依賴的新聞渠道,把人生的重大問題變成了廉價的鬧劇,把新聞變成最適合報童大聲叫賣的東西。最糟糕的是,黃色新聞不僅起不到有效的領導作用,反而為犯罪、性和暴力開脫。”“沒有靈魂”一語,真是一針見血地戳中了黃色新聞的要害。黃色新聞雖然頗具誘惑力與吸引力,嘩眾取寵,聳人聽聞,但正如被處決的瑪塔·海麗一樣,看上去美麗動人,實際上卻是一具沒有靈魂的僵尸。
(一)美西戰爭:黃色新聞的高潮 在西方新聞史上,把黃色新聞推向高潮的,正是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政治的運作離不開社會力量的支持。為了贏得公眾的“一致”與“同意”,1896年至1898年,以普利策的《紐約世界報》和赫斯特的《紐約新聞報》為代表的報紙,極力鼓吹戰爭,希望通過輿論影響獲得美國民眾對戰爭的支持。由于輿論是一種“社會合意”,它的產生是一個“問題出現一社會討論一合意達成”的理性過程。然而,輿論的形成不是社會公眾f‘理性討論”的結果,而是“意見環境”的雌力作用于人們懼怕孤立的心理,強制人們對“優勢意見”采取趨同行動這一非合理過程的產物。因此,從更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輿論是被大眾傳媒不斷強調提示的意見經由公開廣泛傳播后,成為表面止的或人們感覺中的“多數”或“優勢”意見。 《世界報》與《新聞報》正是利用了“輿論”的這點特質,在其發表的通訊、圖片、社論中,通過夸大的圖片、刺激性的描述、煽動性的大標題等這類添油加醋的黃色新聞,報道所謂西班牙人在古巴的罪行,從而激發美國群眾對西班牙的不滿,煽動公眾的戰爭情緒,努力讓“開戰”成為輿論中的“多數”意見。而這種“意見環境”所帶來的壓力或對安全感的需要,便不自覺地形餓了“沉默的螺旋”,即引起人際接觸中的“劣勢意見的沉默”,造成“優勢意見”的增勢,并使“優勢意見”顯得更加強大,而這種強大反過來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見者轉向“沉默”,如此反復循環,形成一個“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過程。”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制約個人和群體行為的約束力,這兩家報紙在開戰前已經將輿論的社會控制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隨著宣傳力度的不斷加大和宣傳范圍的不斷擴展,社會上支持戰爭的“優勢意見”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西班牙是不可饒恕的,認為這場戰爭是理應發動且需盡快發動的。而起初部分對戰爭抱謹慎態度的人的比例則在這種“意見環境”的壓力下越來越小,并表現得越來越沉默。 1896年2月9日,《紐約新聞報》發表“獨家新聞”,公布了一封由一名古巴革命政府成員偷來的私人信件。該信系西班牙駐美國大使普依·德-洛梅1895年12月寫給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訪問的馬德里《先驅報》一位編輯的私人信件。這封信把美國總統麥金利侮辱成了一個“軟弱的、迎合暴民的、卑劣的政客”。該信的公開發表,引起了美國輿論的嘩然,不僅導致洛梅離職,更加劇了美國人民對西班牙政府的不滿。6天后,即2月15日晚9時40分左右,一聲巨響劃破夜空,美國派往古巴保護僑民的軍艦“緬因號”在哈瓦那港突然發生爆炸,火光沖天,照亮了整個港灣。大部分水兵因正在宿舍里無法逃出,而隨船喪身海底。5名水兵為搶救彈藥跑進儲藏室,無一生還。最終,美國官兵死亡266人,受傷100余人。這艘配有24門大炮的乙級戰艦被炸得面目全非,下沉海底。《紐約新聞報》在事先未作任何調查的情況下,力求給人們造成西班牙對此負有間接責任的印象,并在報紙上公開懸賞五萬美金征求犯罪證據。三天后,《新聞報》競還刊出了“美國戰爭狂熱”的通欄標題。此舉引起各報效仿,越來越多的報紙采用通欄大標題和醒目的插圖來報道“緬因號”事件,有的報紙還將“必戰”兩字排成一行橫貫全版。
(二)黃色新聞的歷史局限性
黃色新聞雖然具有諸多的積極作用,但作為人類新聞史上的一個必然經歷的階段,黃色新聞有其歷史局限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黃色新聞弱化了媒介的社會責任。現代社會的黃色新聞過多的注重于經濟利益,常以低級趣味和刺激性、轟動性的新聞吸引讀者的眼球,有時甚至不惜制造假新聞,這不僅不能很好地承擔起滿足受眾的知情權和實現社會監督的作用,而且還以低俗有害的信息污染社會空氣,敗壞社會道德,與以高尚的精神文化營造良性、健康、和諧的輿論環境的媒介社會責任原則背道而馳,完全沒有起到“把關人”的作用。 第二,黃色新聞降低媒介公信力。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明,黃色新聞思潮注入新聞傳播界,帶來媒介的誠信危機已經成為媒介公信力下降的禍首之一。如美國的《紐約時報》案例,《紐約時報》一直以新聞的真實性而著稱于世。然而,2003年5月,該報先后爆出兩起假新聞事件,成為創刊以來最大的丑聞,致使其公信力遭受巨大打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媒介贏得受眾信任的首要標準和條件,而黃色新聞指導下的新聞實踐為了追求轟動煽情的效果,公然無中生有地制造新聞、制造賣點,無疑極大地毀損了傳媒的公信力。 第三,黃色新聞誤導受眾認知環境。根據傳播學的“擬態環境”理論的說法,現代人與客觀信息存在著隔絕,人們通過各種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而媒介提供給人們的只是一個“擬態環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息環境,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黃色新聞過分專注于對消極、低俗、頹廢的事件的報道,對積極、高尚、重要的事件視而不見,從而營造出一種非真實的媒介“擬態環境”,誤導受眾對周圍環境的認知。 第四,黃色新聞敗壞社會風氣。黃色新聞思潮倡導“及時行樂”的腐朽觀點,以此為中心形成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文化規范,堂而皇之地、潛移默化地污染著人們的心靈,削弱人的斗志,它所渲染的庸俗低下的、假惡丑的東西,必定敗壞社會風氣,損害社會公眾利益,阻礙人類文明的發展。 第五,報道新聞失真。黃色新聞經常用煽動性的詞語以及捏造事件細節來吸引讀者,使用大字號煽動性標題、捏造訪談記錄和新聞報道,采用易于引起歧異的標題和版式、煽動性的詞語、捏造事件細節、大量采用未經授權或真實性可疑的圖片、憑空制造新聞事件,違反了新聞界“真實性”的原則,使報道失真,使事件被以訛傳訛,不僅背離了長久以來新聞界的道德準線,將社會公平置之度外,還損害了談者的內心,使部分談者產生了思想上的錯誤偏轉、造成了心靈上的扭曲。 第六,降低民眾對政治經濟的關注。“黃色新聞”以嘩眾取寵、聳人聽聞的方式進行宣傳,注重流言蜚語、丑聞、犯罪、災難、性等問題的報道,這轉移了普通民眾對切身的政治、經濟斗爭的注意力,削弱了他們對統治階級壓迫剝削的斗爭意志,而報道的內容流于膚淺,減少了民眾對于新聞事件的思考能力,標榜同情“受壓迫者”,煽動民眾的社會運動(例如美西戰爭的產生、爆發與發展)。
五、如何評價西方新聞事業史上的“黃色新聞”現象
19世紀末最先興起于美國的黃色新聞浪潮雖然已經潮平浪靜,但其余波蕩漾,連綿不斷,其影響猶如四處彌漫的空氣,聞不見,摸不著,可是時時處處都滲透于現代傳播與當代世界之中,甚至就連現在小青年一驚一乍的話語方式,其實都帶有黃色新聞聳人聽聞的風格特征。“雖然大多數報紙后來克服了這種弊病,但是從那時起,現代新聞事業一直受到這個黃色新聞年代遺風的影響。”我國20 世紀30 年代出現的一批都市小報,也都與此有關,比如成舍我的《立報》就是典型的小型報。當然,應該指出,黃色新聞的某些專業技巧,如通欄標題、彩色圖片、通俗化的新聞寫作等,如今已被廣泛采用,對新聞事業的發展也產生有益的推動作用。至于赫斯特其人,不管怎樣評價,他在新聞史上的顯赫地位早已確立,而他所掀起的黃色新聞浪潮,不僅對美國而且對各國的新聞傳播都構成一個繞不過去的東西。
1.黃色新聞現象是廉價報刊出現之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發展之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新聞傳播事業發生質的變化的產物。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黃色新聞”至今仍是西方新聞界的不治之癥。 2.“黃色新聞”強調大眾化傾向是值得肯定的,確實在一段時期受到了大眾的普遍歡迎,但過分迎合大眾低級趣味,超過了一定的度,又產生了許多負面效應,最終導致西方“社會責任”傳播理論的出現。 3.從具體的技巧談,“黃色新聞”挖掘和推廣了許多有效的報刊表現手法及語言、手段,這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黃色新聞現象能夠開闊我們的眼界,提高我們的專業判斷力,啟示我們有分寸地采用許多富有表現力的方法、技巧,為今天的報刊、今天的新聞事業、今天的大眾、今天的世界服務。 4.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西方新聞思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傳播事業,某些報刊呈現“黃色新聞”傾向,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警惕的。在現實工作中,我國新聞從業人員應該以清醒的頭腦去從事大眾化的工作,用責任理念,健全的知識,對黃色新聞現象進行分析,取其精華以更好地滿足大眾的、正當的、高尚的信息需求。
?綜上所述,黃色新聞產生于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過渡的特定歷史時期,在其后不同的階段不斷增加新的內容,也呈現出不同的表征,但總的來說,它對整個世界的新聞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推動了媒介的大眾化進程,滿足了受眾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黃色新聞的過度泛濫,它帶來的負面和消極影響已經成為現代媒介環境的濫觴。我們應該辯證的去看黃色新聞。
參考文獻:
1. [英]西蒙,詹金斯: 《英國報業大享內幕》,北京,新華出版社,1982。
2. [美]威·安。斯旺伯格: 《普利策傳》,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3. [加]哈克特、趙月枝: 《維系民主? 西方政治與新陽客觀性),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 [美]沃爾特。李背曼: 《公眾輿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5.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 大眾心理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6. [中]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7.毛婷婷:《輿論造勢與社會控制——以美西戰爭為例論黃色新聞的煽動作用》
8.冷墨瀟染:《[新聞戰爭三部曲]之二:報紙輿論引燃美西戰爭》
9.陳籽健:《黃色新聞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