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畢業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單位是一家青少年戶外活動公司,通俗一點講就是運營夏令營活動和冬令營活動的公司。剛到公司,什么事都干,也學著干,學到了都是自己的,也不挑是不是一些雜事。我在的部門是國際部,部門負責的活動也就是出國游學活動。目標客戶自然是一些家里經濟條件挺好的孩子們了。
剛到暑假,各個國際營相繼開營。各種家長微信群也建起來,以便和家長聯系與溝通。“在線客服”也成了工作的一部分。
從家長在群里的發言,可以發現,大部分爸爸媽媽主要關心以下幾點。
首先是孩子的安全。兒行千里母擔憂,這無可厚非。爸爸媽媽們,不定時在群里發言,想到擔心孩子什么說什么。若是沒有同事秒回,似乎“暴亂”就要一觸即發。我們這些在辦公室,不了解第一線情況,看著群里的消息,也是干著急。我們擔心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安全,信任同事的責任心與專業度,而是擔心父親母親們的焦急不安會帶動一群爸爸媽媽。于是,若是有哪位同事發了一句安撫的話,我們也便都松了一口氣。
若是真的關心,孩子的各種身體情況是否應該出發前就告知帶隊老師。組織活動方有營前準備,爸爸媽媽難道不應該有嗎?在帶隊老師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拋出各種“關心”是否是一種不負責任,也是一種自私呢?一旦焦慮,就要得到立馬的安慰,我們在后臺也得不到第一手消息,前線老師有時間肯定第一時間回復群里消息了。尋求所謂的“安慰”,難道不是家長長不大嗎?
其次,家長大人們喜歡找孩子。若是群里老師發的照片里面沒有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就要開始緊張了。都說現在是看圖的時代。盡管是家庭條件優越,爸爸媽媽也都是高學歷高收入人群,也似乎大部分從圖片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是否開心快樂。參加夏令營活動,這樣是不是有些在“消費”自己的孩子呢?用金錢來買快樂?還是單純地讓孩子去體驗一種不同的生活,交朋友,學會獨立呢?怎樣去衡量收獲,怎樣去衡量孩子是否快樂?照片拍的多就是孩子快樂了嗎?有個家長在某次活動照片中沒有找到自己的孩子。單純是因為那個孩子不想玩這個活動,所有沒有拍照。領隊老師看到媽媽的消息,竟然緊張到不敢回復消息。
再者,家長們對孩子保護的方式。有位家長,猶豫參加夏令營活動,因為夏令營活動之后孩子就要軍訓;有個孩子在家嬌生慣養,在夏令營活動中有些承受不了較高強度的戶外活動;有個孩子不怎么適應國外生活,融入不到集體……我們得到這樣的消息,都是家長要求活動組織方,也就是帶隊老師作出相應的努力。通俗來講,就是多關照自己的孩子。聽起來好像也沒什么,孩子有煩惱,家長找辦法解決,這有什么呢?這也是中國家庭最常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可是,為什么這些困難要帶隊老師來解決?這是不是就試圖改變客觀條件來使自己的孩子更適應呢?父母難道要幫孩子解決一輩子的問題嗎?
長不大的究竟是父母還是孩子?擔心孩子,想要保護孩子的心,誰的心不是肉長的,不能理解呢?把快樂,滿足等情感可視化,那么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是為了花的錢物超所值還是為了真真切切地去豐富自己的經歷,收獲友誼和開心的回憶?父母不放手,不長大,又怎么叫孩子去獨立,去成長,成為頂天立地的中華好兒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