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理性,畢達哥拉斯說過:
“別的動物也都具有智力、熱情,但理性只有人類才有。”
這句話糙一點講,就是人和畜生最大的區別就是能動腦子,會理性思考。
但怎么樣思考就是理性的?其實蠻難界定的。
維基百科上對理性定義是:
理性,相對于感性的概念,它通常指人類在審慎思考后,以推理方式,推理出合理的結論,這種思考方式稱為理性思考。
——維基百科
概念很容易理解,但是,人生來就是感性動物,從嬰兒到老年,正是通過對世界的不斷探索,逐漸完成對理性的啟蒙。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人對理性的認識往往存在盲區,什么樣的狀態是冷靜的、不沖動的,怎么樣就算是審慎思考,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無法界定。
自以為足夠風輕云淡,但在別人眼中喜怒哀樂都寫在臉上;自以為風度翩翩,但其實早被大家鄙夷,自我認識與他人眼中的自己天差地別,這種現象并不少見。
但從別人的感官中獲得的反饋也并不全面,君不見,眾人追捧的大師偶像,確有才華的不多,南郭先生般濫竽充數,擅長忽悠的不少。
那既然靠自己和靠他人都難以界定理性的界限,我們應該如何達到所謂的“理性思考”呢?
在《溝通的藝術》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這本書沒有告訴我們,“理性思考”是什么樣的,而是全面系統地羅列出了,我們幾乎都犯過的七個“不理性思維陷阱”(Panda表示全部中招)。
作者的目的也很簡單,一件事想要處處做到正確很難,但不犯錯卻是可以達到的。
遵循著書中的清單,在日常的踐行中,Panda通過檢索自己行為發現,其實當我們在行動中不斷發現并修正自己不理性的行為時,理性的火花將會不斷地閃現。
本文將為大家對這七種不理性的思維陷阱,進行詳細介紹:
1)贊同的謬誤
即:希望獲得所有人的贊同
試想一個場景:
在一場比賽中,我們的作品已經獲得大部分人的贊揚,成績很高,然而這時候,有一人站了出來,抨擊我們的作品不值一提,簡直就是垃圾!你的反應是什么樣呢?
說實話,從前這樣的事情對我來說糟糕透了,我的腦子里會只剩下那個批評我的人(憑什么他這么說!他有什么資格這么說!....),到最后,我甚至會完全忽視所有的贊揚,只留下他的批評。
如果你的反應和我一樣,那恭喜你,陷入了第一個不理性陷阱——贊同的謬誤,即認為我們一定要讓所有人滿意的心理。
一個公式精準的描述了這個現象:
“1條侮辱+1000條贊美=1條侮辱”。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認可,甚至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贊同,可是這并不現實,并且是不合理的。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沒有必要討好每個人,如果你會耗費難以置信的時間從他人身上尋求認同,那你需要醒一醒了。
2)完美的謬誤
即:認為我們能夠完美的處理好任何事情。
完美,是一個超棒的詞,人人都希望能夠得到這樣的評價。所以,完美的謬誤,就成了我們大部分人都會陷入的一個思維陷阱,無論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
“xxx怎么可以離婚呢?!再也不相信愛了!”(明星也是人嘛)
“為什么玩狼人殺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的身份!我怎么這蠢啊!”(這分明是兩回事呀)
“我竟然.../我怎么會../等等.”
仔細傾聽自己的話,把用這些字開頭的話記錄下來,你會發現我們經常性陷入完美的迷思,潛意識中會認為,如果我們不完美,別人就不會欣賞我們,所以溝通時很少說“我不懂”“我不行”。
但其實事實是什么樣的呢?
世上沒有生而知之,任何人都是通過學習不斷成長的,不要妄想一開始我們就能門門精通,無所不能。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同時接受不完美的他人,存在即合理(在一定領域內),這是理性思考的前提。
3)過渡推論的謬誤
即:夸大事情發生的頻率和嚴重性。
夸張是一種很好的交談技巧,一些褒義的詞語應用在人際交往中會很有幫助,例如:“你今天漂亮極了”“美呆了”“WOW”,但在其他場合就并不合適了。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你從來不聽我說話。”
“你老是遲到。”
“我沒法想任何事了。”
試著進一步思考,你就會發現這些“絕對的”陳述幾乎都與事實不符合。
在負面的評價上,我們總是傾向于用夸張性的詞語,意圖讓對方(或自己)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但與此同時,嚴重歪曲的事實會讓對方感覺極其不快,甚至引發爭吵。
在這種情況下,試著用更準確的話來進行表述:
“這個星期,你已經遲到了三次了”,“你常常不聽我說話”,“我沒法想出一個新奇的觀點”。
聽起來是不是更加有利于溝通呢?
4)應該的謬誤
即:總認為XXX就應該是什么樣的。
應該的謬誤,意如其名,就是認為世界就應該是想象中的樣子,無法認清現實的不理性思維。
和完美的謬誤一樣,當我們陷入“應該的謬誤”的時候,也有著固定的句式。
“作為女人,你應該相夫教子。”(滾!大清早亡了)
“XXX這么努力,你應該關注他!”(抱歉,我不追星)
在應該的謬誤中,注意以這些字開頭的話:
“我以為..”“她應該...”“她不應該.”
不要總是你以為,世界不是圍著你轉的,接觸新事物前,請先把腦子里的舊觀念整理一下,清出去。
5)災難性預期的謬誤
即:認為某件事一定會往糟糕的方向發展
災難性預期的謬誤,可能是最可怕的不理性思維習慣了。
對于這個謬誤,需要結合心理學上一個經典的延伸,叫作:墨菲定律,即你越覺得糟糕的事情會發生,那它就一定會發生。
將二者組合起來,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當你開始料想糟糕的后果時,自我預言建立,當災難真正發生的時候,預言應驗。
在這個過程中,自我預言同肌肉一樣得到了鍛煉,直到下一次同樣的情況,你會更加相信同樣的預言,然后一次一次,屢戰屢敗...直到徹底破壞你的信心。
站在旁觀者的視角,我們會發現,當我們用消極的方式去思考時,我們的行動也會變得消極。
所以在一件事沒有發生前,可以將壞的方面納入考慮之內,但要記得,即便結果是糟糕的,那也沒有什么大不了,找出問題解決就好。
6)無助的謬誤
即:認為生活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
“我性格就是這樣,讓我去演講,別開玩笑了。”
“我想換個工作,但是我不能這么做。”
“我不能/我做不到/我不行...”
無助的謬誤無非上述這幾種,但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掉進去過,并且是經常掉進去的不理性陷阱。
為什么這么說呢?
——每個人都有突破自我的時刻,回想一下,在突破過后,我們是不是忽然發現,那件事自己曾經唯唯諾諾,自認為做不到,現在卻覺得也沒有什么大不了。
曾經的我們正是陷入了“無助的謬誤”,而突破后的我們,到了新的境界,又會對新的事物產生無助。
面對這種現象,只要記住一句話即可:“如果你想做,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任何情況,選擇都不會只有兩種”。
7)因果論的謬誤
即:認為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覺的唯一原因
造成因果論謬誤的出發點是好的,即換位思考。
通過換位思考,我們更加容易理解他人,為他人著想,但凡事都需要適度。
你的確可以堅持自己原則,選擇一種避免帶給別人痛苦的方式。你也可以為了你所關心的人生活的更容易,選擇麻煩自己。
然而你必須要明白,如果你堅信自己是引起他人感覺的唯一原因,未免太自戀了。準確的說,他們是在用自己的感受回應你的行為。
說你讓別人生氣,心煩或快樂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別人用生氣、心煩或快樂來回應你的行為。同樣的道理,他人也并不是引起你情緒的唯一原因。
面對因果論的謬誤,我們需要放過自己,更需要放過他人。
這七種不理性思維基本上可以涵蓋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困擾,那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擺脫他們呢?
步驟很簡單,只有三步(但需要不斷的練習):
1)監控自己的情緒反應
只有我們了解自己陷入怎樣的陷阱,我們才能得以擺脫。
拿一張白紙,記錄你一天的言行,并附上你當時的心理想法。
相信我,這會讓你認識到“另一個真實的自己。”
2)找出有哪些不理性思維習慣
現在可以將你所記錄的言行擺放在桌上,準備出一支紅筆,對照著上述七種不理性思維習慣,開始勾畫了。
準循著One by one的原則,判斷你的言行是理性的還是非理性的。
找出你一天中的不理性時刻,然后回憶當時你的心理想法。
當我們能找到潛藏不理性思維習慣時,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了。
3)逆向思維,理性思考
理性與不理性永遠是相對的,當我們認識到不理性的缺陷,利用逆向思維方式,探求理性的做法。
在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方法:
針對同一件事情,在原有的觀點上,增加2-3個可能設想,在同類事情再次發生時進行運用。(謹記:不要再踏入思維陷阱)
在文章的最后,Panda想說:
擺脫不理性相當于否定一部分我們固有的世界觀,而不斷自省與否定自我過程必定痛苦與曲折,但隨著不斷的磨礪,理性的自我會如期而至,打開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我是熊貓Panda,希望與每一個向理性而生的你相遇。
點擊藍字,查看Panda先生的更多文章~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請用喜歡和關注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