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富汗,能追到風箏被視為一種榮譽。小說中的風箏更像是在指代一種高貴的品德。阿米爾的爸爸是斗風箏高手,阿米爾也贏得了比賽,但只有哈桑每次都能追到風箏,“哈桑總是知道風箏在什么地方。”是的,因為哈桑是擁有美麗品質的人。
哈桑的“為你,千千萬萬遍”。不是因為哈桑作為仆人對主人阿米爾的忠誠(但其實哈桑骨子里還是有一種骨子里低人一等的奴性),而是在情感上哈桑一直把阿米爾當做朋友,對于朋友他一直秉持著勇敢正直善良的品性,哪怕是遭遇強暴,他也一直守護著給阿米爾的風箏,因為那只風箏可以給朋友帶來無上的榮譽。甚至在阿米爾誣陷他偷了他的手表,他也竟承認了,他一直對阿米爾都是以德報怨的,從沒說過阿米爾的一點不是。(另外,他還原諒了他母親)
法里德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是被阿米爾不顧生命危險解救侄兒的親情所感動。作為小說中的路人甲多少有些阿富汗人民的影子,質樸醇厚,然而卻因為戰爭,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小孩們餓的只剩下皮包骨了,小說中有一段是在講“孩子們盯著我的手,我以為是想要我的表”,身處在一個沒有遭遇過饑荒的國度里的人怎么會想到小孩子盯的不是手表,而是“我手里的面包”,阿富汗人出于禮貌把僅剩的食物提供給了客人,所以小孩沒有東西吃。“阿富汗人民沒有肉吃,只有塔利班才有肉吃”,可以說阿富汗有兒童,卻沒有童年。自從蘇聯進軍阿富汗后,阿富汗的生活就此改變了。緊接著就是北方聯盟,塔利班,美軍...雖然短暫的顛覆政權能帶來暫時的和平,但代價確是......其實戰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精神上的,塔利班只是在利用教義來統治人民,而且還不讓人民放風箏,其實也就是再說他們放棄了“高貴的品德”,對人任意踐踏,不把人當人,歧視哈扎拉人,有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不過這個問題在整個普圖什人都存在。
阿米爾的父親因為和仆人兼朋友阿里的老婆生了哈桑,無論對阿里還是哈桑都一直心存內疚,一直都在贖罪,哈桑是他的兒子可是卻不能給予他名分地位和財富,因為那時有些東西比真相更重要,名譽最重要。所以一直都對哈桑好,而冷落阿米爾,這算是種贖罪,另外還修孤兒院,幫助需要錢的朋友,施舍街上的窮人。而阿米爾不知真相,以為是自己的出生害得媽媽難產而死,其實,事實上,如果不是他的出生,老婆就不會死,他也不會和阿里老婆上床,所以根源還是在于阿米爾,或多或少也有這些原因,但無論如何,父親還是愛阿米爾的,為他求親。小說中阿米爾父親的形象還是很好的,有威望,有膽識,在逃亡車上救了險些被強奸的帶嬰兒的婦女,嫉惡如仇,一聽到治病的醫生是俄國人,立即不讓其看病了。
拉辛漢是阿米爾的人生導師吧,如果不是他,阿米爾不可能寫故事,不可能得到心靈的救贖。他說“來坎布爾,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阿米爾是有良知的,不然也不會內疚,也不會躲著哈桑,也不會扔哈桑石榴想要哈桑還手打他一頓。只是他不夠勇敢,有著懦弱的一面,或許也是因為父親的壓抑,或者是出于對哈桑的嫉妒,有著邪惡的一面,總之,12歲那年,他目睹哈桑遭阿塞夫欺侮卻無動于衷,值得一提的是阿塞夫后來成為塔利班頭目。另外還有一點,似乎亞洲國家都有因果報應這一說,哈桑和阿米爾被阿塞夫堵在巷子里,哈桑拿著彈弓威脅阿塞夫說“要是不放我們走,我就把你打成獨眼龍,以后人們就叫你獨眼龍的阿塞夫”,也正因為這件事,發生了阿米爾12歲那年哈桑追風箏的時候被阿塞夫堵在巷子里,讓他交出風箏,否則就強暴他,再后來就是阿米爾去救被阿塞夫玩弄的哈桑兒子索拉博時,索拉博說“別打了,老爺,別打了”,一邊把阿塞夫真的打成了獨眼龍,讀的時候有種驚心動魄,大快人心的感覺。言歸正傳,阿米爾一直都沒忘記哈桑,哈桑的事在他心里一直是個缺口,而這個缺口一直讓他飽受內心的折磨,他一直懷念著和哈桑一起度過的童年,記得他們刻的字,記得病玉米之墻,直到拉辛漢寫信告訴他“有你成為好人的路”,一來是他確實有必要看看他這位人生導師,二來也或許卻能解脫。拉辛漢告訴了他關于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而現在他需要好好照顧哈桑的兒子,讓他把他安頓好,因為,如果不是他誣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哈桑和阿里或許會跟他們一塊到美國,哈桑就不會死了,也不會剩下孤零零的索拉博,拉辛漢是讓他贖罪,事實上阿米爾也照做了,不顧生命危險把侄子從塔利班手里就回來,索拉博最開始因為簽證的困難,多次出現變故,導致其對任何人失去信任,他自殺了,但好在被阿米爾救了。只是一直處于沉默狀態,直到最后,阿米爾放開風箏,阿米爾追著風箏說“為你,千千萬萬遍”,索拉博才開始打開一點兒心扉。而這正是阿米爾一直要追尋的風箏,“獲得原諒”(包括在被阿塞夫打的時候,內心壓抑的內疚感得到了盡情的釋放),無論是自己還是哈桑,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人格健全完整的人,得到了心靈的救贖,成為自我欺許的阿米爾。
而我現在,又何嘗不是想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喜歡上自己,愛上自己,所以我還在追尋風箏的路上,但愿我也能追到自己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