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便簽紙,一本暢銷書
在二十多年前,有一本商業的暢銷書叫《追求卓越》。當然這本書我們今天讀已經過時,但它的確曾經影響很大。我現在想講的是,這本書是如何寫成的。
它的作者湯姆·彼得斯原來是麥肯錫的顧問,對新的商業趨勢和管理趨勢有很多想法,后來他就成了一個著名的演說家。
有一天他受邀去做一個非常正式的演講,以前他演講都是即興式的,憑他卓越的口才,就能夠輕松應對一場演講。但是,他這一次的演講是一個非常正式、而且時間很長的演講。他覺得,僅僅是靠過去那種口若懸河的演講,不足以應對底下的聽眾,他就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
他在酒店的便簽紙上寫下了一個企業如何走向卓越的八條路徑。當他寫下這八條路徑時,他覺得還是不夠,每一條里也有值得深化、細化的東西。他本來是只想在一張便簽紙上寫下來,但他發現自己越寫越多。
當然,這場演講效果也比較好。由于聽眾很專業,對他形成了某種挑戰,同時他也做了充分準備,最后的演講效果當然不錯。但他還是覺得有很多遺憾,演講完后他繼續在這個提綱的基礎上深化自己的思想,一個月后他發現他已經寫了很多文字。再用了幾個月,一本書就這樣寫下來了。
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呢?這跟我們提到的一個概念有關,學習當中的“假想物”。如果沒有一個對你具有挑戰性的假想物,你所謂的學習都是缺乏真正的主動性的。由于這種挑戰,你就能感受到某種入不敷出,會發現原來的知識網絡和知識模型是有很多漏洞的。這些漏洞是如此的明顯,你不得不去補足它,這就是假想物的作用。
我們通常說學一門知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當老師。大家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最近這一段時間你在學什么東西,突然有人告訴你,明天要你面對一群跟你水平也差不多的人去做演講,你要做一個完整的PPT,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問題就來了。大量的問題觸目驚心的就涌現在你面前,過去你自己覺得很得意的、自圓其說的見解,一下子發現有問題了。
這就是假想物顛覆了你原有知識網絡的穩定性,進入失穩的、不均衡的狀態。直面這種狀態,進入這種狀態,而且要擁抱這種狀態。
當你失穩不均衡時,你有一個本能的反應,就是維護它的穩定性。當你試圖去維護它的穩定性時,就必須要放棄原有的某些東西,同時要增加讓你感到陌生的、甚至是全新的東西,融入到你現有的解釋網絡里。
學習的過程就是遠離平衡態的平衡態 , 遠離穩定性的穩定性。
“學習肌肉”的訓練方法
我們通常的學習不過就是進行知識和信息的無用囤積而已,只有當你想解決一個問題,而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沒辦法應對的時候,才會有明顯的饑餓感和急迫感,也就是有一種強烈的期待。
這時候你原有的解釋網絡受到了撞擊,受到了創傷,就會促發另外一種機制,叫知識的自我補償機制。
這很像我們打網球、跑步的時候,會對肌肉形成微創傷,當你不斷對它進行微創傷時,身體會調動自我補償機制。所以經常打網球的話,常握拍的手臂就比另外一個手臂要粗,芭蕾舞演員的腿就比普通人的腿要粗。
這個過程跟知識的形成過程其實是一樣的,因為遭遇挑戰,有危機感,你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期待,這時很自然地會放棄原有的認知,新的認知就會乘虛而入,這才叫學習。
所以《學習的本質》作者焦耳當認為學習跟一種狀態密切相關,那就是失穩狀態,或者叫不均衡狀態。
什么叫不均衡狀態?讀過《失控》的同學可能記得一個概念,叫持續的不均衡。我們走路其實就是經歷持續的不均衡,只不過是這種不均衡由于兩條腿著地的周期很短,我們意識不到。大家不妨試一試,單腳立地的時候,肯定覺得不均衡,我們走路時,其實是一個個單腳著地瞬間的連接,形成了走路。
再舉一個例子,就是騎自行車。自行車的行駛過程就是持續的不均衡,而且是在動態中得以持續的不均衡,如果自行車停下來,要站穩就非常難了。
學習就是這樣一種持續的不均衡,所謂不均衡就是眼前的場景迫使你調用既有認知,結果發現這個認知不足以應對,那么你就感受到了不均衡。在不均衡當中,你會自然地放棄原來的認知,在不知不覺當中,實現了系統更新。
學習的起點:找不自在
富蘭克林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從均衡狀態主動地進入到非均衡狀態,把自己的認知置于一種新的具有挑戰性的、威脅性的場景當中,被迫讓自己去調動自己的知識。在調動知識的時候感受到欠缺,然后快速地彌補這種欠缺,這就完成了一個認知的循環。
但這不是終極的狀態,他重新將自己寫的東西跟原文進行對照時,他又發現了這種不均衡,然后他開始了又一次的維穩。
維穩的結果,就是你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和均衡狀態,如果你不接受新的挑戰的話,你會停留在這種穩態中,這其實已經遠離學習的狀態了。
所以他才又一次的學習、又一次地讓自己失衡,在一個參照系上映照出自身的缺陷,重新產生期待,重新放棄原有的系統、原有的知識點,留出空位讓新的知識和信息進來。這就是富蘭克林學習的過程,他的這個過程暗合了焦耳當說的學習的本質,以及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
說到這里,我們對學習有了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認知:所謂學習,說到底就是找不自在,讓自己深切地意識到讓原有解釋系統的缺陷和不完備,然后產生強烈的期待和渴望,給新的知識和信息留出位置。危機感是學習的起點。
大家可以反省一下,我們的學習當中除了那種籠統的焦慮感之外,有沒有具體的、場景化的危機感?以及我們在這種危機感中,是否遵循了一個有步驟、有程序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蛻變的過程?
我們以前提到過,日語里的學習叫“勉強”,也就是勉勵而為,強迫自己從認知的舒適區推到認知的恐慌區、焦慮區,同時用具體的步驟讓自己一步一步地消除這種恐慌、焦慮和威脅,這個狀態就叫學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