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效能提升的問題上時,拖延癥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
拖延癥本身不是一個疾病,而是一系列不同成因所導致的共同表象。因此,拖延癥這個詞多見于民間描述這種拖延行為所使用。
在眾多拖延癥成因之中,為大家所知的有:時間管理不當、精力管理不當、完美主義、任務計劃不合理、注意力障礙等,但少有人關注、最為隱蔽的一種就是被動攻擊型人格。這類型人格所導致的的拖延癥大多是潛意識主動之所為。
尤其在組織效能中,具有這種人格的員工導致的拖延尤其明顯。
我們可以看看被動攻擊人格的常見表現都有哪些:
1、他們常故意“忘記”做某事。被動攻擊型的人更容易被視作“心不在焉”,而非不贊同。與其直接拒絕工作,他們更常聲稱忘了截止日期。
2、為了看上去為人和善,他們很少直接說不。他們可能會忽略掉邀請,而后宣稱他們根本沒有收到過邀請。他們往往先接受面對面的邀請,哪怕是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而最后為了逃避,在火燒眉頭時佯裝生病或有急事。
3、他們會在背后抱怨。這并不是說被動進取的人不會分享他們的意見,只是他們不會擺到桌面上來說。他們沒準會和其他任何人抱怨,只是除了那個被抱怨的人。這樣間接的方式破壞了雙方的關系,更無助于解決問題。
4、他們往往效率低下。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他們會盡可能的降低效率來逃避工作。而不會直接說,“我遇到了麻煩”。他們常常拖上很久,來盼望別人接手。
5、被動攻擊的人從不公開表達自己的憤怒或者不滿。他們中的許多人有著常年累月堆積的的怨恨和痛苦,而這些往往埋藏在一個虛假的笑容之下。無論多不同意你所說的,他們都會努力工作以看上去對你的想法完全支持。
6、他們會習慣性地表現出無助。被動攻擊的人不相信自己掌控事件的能力。他們不會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而是說服自己,“試了也沒有用,反正我什么都做不了。”他們讓自己處于被動的位置來避免更多的困難,不幸的是,這些負面的預想可能最后都變成了現實。
7、他們盡可能地避免正面沖突。即使他們很嚴重的被冒犯,被動攻擊型的人也會避免直接的爭執。他們可能會冒出一些不協調的話,比如,“行啊。隨便你啊!”或者“好吧,既然你不在乎我的感受,我覺得你也不需要那樣做。”他們讓其他人惡劣的對待他們,而拒絕承認自己的感情受到了傷害。
8、被動進取型的人從不會直接提出要求,他們采取操縱的策略來讓需求被滿足。倘若想讓別人幫忙搬一個箱子,他們就會抱怨,“把那個箱子背上樓的話估計我的背就廢了” 他們不介意別人的抱歉或者同情 - 只要結果是他想要的就行。
還有一些更細微的表現。比如:
1、對于領導指派任務,表面上同意,背后卻拖延不辦
2、當著大家的面都說好話,但背后是另一副嘴臉
3、 做決定的時候,推遲或拖延(能讓同事老板不爽的盡管做),然后怪罪上司的期望過高了。
他們以一種隱蔽的方式來對抗他人。被動堅持,表面服從,逃避迂回,或者不作為來對抗他人。他們在沒有及時完成工作時,表現地具有破壞性,同時出現有異于常人的挫敗感。情感上,他們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憤怒。當他們的委屈服從,沒有達到他們期望的認可時,或者他們沒有了支持者時,他們將表現得持續的焦慮。
在職場和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相似特征的行為。那么到底什么是被動型攻擊呢?如何判定對方是攻擊性拖延,還是單純因為專注力不足或者任務安排不當而導致的拖延呢?
被動型攻擊是什么?
被動型攻擊是一種通過典型性靜默,表面上無動于衷卻間接地表達敵意的消極行為。
與具有被動型攻擊行為的人相處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社交情景。這一行為有許多種表現形式,其中有一些人的表現形式相當隱晦、微妙,讓人難以捉摸。
具體的表現從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務消極的抵抗(例如:不積極、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記事情等)到倔強、怨恨的表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為舉止(例如:表面上很熱心,但卻有意的添亂),你能在各種情形下感受到它,我們都很熟悉這種感覺。
被動攻擊型人格(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也叫被動攻擊型人格或簡稱被動攻擊,是一種以被動方式表現其強烈攻擊傾向的人格。性格固執,內心充滿憤怒和不滿,但又不直接將負面情緒表現出來,而是表面服從,暗地敷衍、拖延、不予以合作,常私下抱怨,卻又相當依賴權威。在強烈的依從和敵意沖突中,難以取得平衡。被動攻擊型人格的核心是,他們對待心中的權威,是該順從還是該擺脫的矛盾形成。
美國心理學會認為,滿足下面四點或更多即可被認作是被動型攻擊行為:
1、對正常社交與工作安排產生消極抵抗
2、總是抱怨被人誤解、不被大家欣賞
3、總是繃著臉,帶著和人爭辯的情緒基礎
4、頻繁地、無理由地批評權威
5、嫉妒、怨恨那些顯然比自己更幸運的人
6、過分夸大、固執地抱怨自己的不幸
7、在充滿敵意的蔑視與懊悔間切換
另外,被動型攻擊人格與病態自戀者的表現有相似之處。包括過度的自我價值感覺,缺乏對沖動行為的控制,共情無能,自以為是。
美國心理學會(APA)已經不再將被動型攻擊人格視為一種正式的人格障礙來看待,但無論是發生在我們身上,還是我們如此對待別人,這種行為依然是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麻煩,對于我們提高效能來講是非常難以解決的問題。
Signe Whitson認為,人們會采取被動攻擊的原因有以下七種:
1、發怒往往會受到輿論的譴責
2、經過掩飾的敵意就不會引起注意
3、采取被動型攻擊遠比培養自信容易得多,當然也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4、被動型攻擊行為總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
5、用作報復手段簡單易行:它既難以被當場揭露,又無法通過人事條例界定,使之成為工作關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
6、被動型攻擊不需通過肢體打斗就能達到傷害他人的目的。
7、被動型攻擊有明顯效果,通過目標對象的反應使施害者的憤怒和沮喪得到宣泄。
被動攻擊的行為和兒童時期的經歷密切相關,比如:
1、孩子抵制或反對,便受到父母懲罰;
2、孩子和控制欲強的父母生活在一起;
3、家人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心上。孩子遭遇到情感冷暴力。
一句話來說,就是一旦他們想要公開表達自己的感受,就會有一種內心深處無名的恐懼油然而生。被動攻擊的話語帶來的感覺十分微妙:雖然聽上去像是在貶低你,但他們說得那么理直氣壯,你便開始想是不是自己真的有問題。當然有時候他們直接攻擊你,你不用猜忌就能知道。
與具有被動型攻擊人格的人共同生活,工作或是打交道,都絕非易事,他們潛在的被動攻擊是組織高效能的殺手。 可能的解決方法有:
1、首先要及時辨認被動型攻擊人格。由于它本質上具有間接性,所以很難直接的通過行為判斷。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表現包括:極力避免爭吵和沖突,自我代入“不可能成功”的境況,總是取悅別人來避免沖突,總是絮絮叨叨地抱怨“沒人想知道我的感受”或“能不能理解我一下”等等。
2、心平氣和地面對挑釁,不要意氣用事,應當馬上開誠布公地溝通,而非憤然甩手或以牙還牙。交流的重點放在事情上,自信,就事論事,避免傳遞出打探,冷淡,輕蔑和浮夸等負面信號。直截了當地溝通,告訴對方無論何時遇到情況都可以坦誠交流是最好的方法。留便條或隱晦的暗示并不能起到預期效果。
3、鼓勵他們進行自我主張。這是改變被動攻擊型人格的關鍵點!在自我主張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表達自己的主張并非如此可怕的事情。以后每一次的沖突產生,我們都要鼓勵他們繼續自我主張。在熟練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會再害怕和逃避沖突,而被動攻擊型人格也就被化解了——既然自我主張可以達到解決沖突的目的,被動攻擊型人格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4、鼓勵他們停止主動對他人做出承諾,并要多說”不“。
是不是覺得以上場景在組織效能中非常常見呢?
祝大家每一天開心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