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城市的角落里,隱藏著很多故事。比起車水馬龍的街道、高樓林立的CBD,背街小巷顯得更溫暖親切,彰顯著一座城市的獨特氣息——這正是知時醬想要去發現的。
都說老胡同和四合院,才是京城真正的名片,以前我們卻總沒機會好好逛逛。趁著年前“冬閑”的空檔,我們來到北京,打開了老北京胡同的大門。
如今,老北京胡同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統一刷上了清漆,臨街的門楣上也都補上了鮮艷的色彩,顯得古樸而華麗。
走馬觀花的胡同游顯然不能滿足深度好奇心患者的求知欲,走進胡同里的老四合院,看看那里人們的生活,才是我們此行的目的。
了解越多,理解越深。原來胡同生活不僅有華麗的外表,還有艱辛的內核。
四合院內,別有洞天。小小一個門洞里,可能藏著二進院、三進院甚至更多的院落。
與院門口的雕梁畫柱、煥然一新不同,院里面的房屋看起來年久失修。下圖中的房子,竟讓我想到電影里老妖出沒的荒村。
院內的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各種私自搭建的玻璃房、鐵皮房,讓四合院原本的構造消失無蹤。但表面斑駁的雕花門窗,依舊倔強地彰顯著自己昨日的輝煌。
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狀態,從被刮去二維碼、推回自家的共享單車可以窺見一斑。
在大白鵝的高聲召喚下,我來到某個四合院的深處。
只看眼前這些,讓我恍惚回到了熟悉的鄉村,而不是首都北京的心臟。
門楣上“光榮軍屬”的牌子依舊醒目,好想聽聽它的故事。
途中偶遇幾對老人,操著滿口京腔高聲問候,原來是早已搬去別處的老街坊回來懷舊。
忽然想起《請回答1988》里最后的場景,終日相伴的街坊們先后搬走,曾經回蕩著笑聲和家長里短的街巷只剩下斷瓦殘垣。這一幕,讓很多人淚奔。
我們懷念的,其實是那些還未被混凝土隔開的親密關系、那笑臉盈盈的街坊熟人、那溫熱的市井氣。
然而,老城的衰落仿佛不可逆轉。
雖然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名氣響當當,可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卻忍受著諸多不便。例如,沒有完善的下水系統,只好去外面的公共衛生間方便;沒有集中供暖,北國寒冬中要自己想辦法取暖;更不用說漏雨的屋頂和冬天會結冰的水龍頭——走出胡同,他們行走在二十一世紀,回到胡同,他們生活在上世紀。
當人們意氣風發地談論建設新城時,帶有濃郁歷史氣息、市井人情味的老街老巷顯得有些尷尬。
它們承載著所謂城市文化,但對于居住于此的人們來說卻意味著臨時和不便——老街的老居民多半搬去新建的高樓,如今的住戶不少是來京打工的外地人——他們在這里沒有根,老房子也無法帶給他們舒適與安心。
近些年,保護老城和古村落的呼聲又起。然而,請來國際知名的設計團隊設計、施工,后期管理卻大多由本地街道辦、村委會來負責,結果難免虎頭蛇尾。
仿古商業街變身小商品一條街,追根溯源都能回到義烏;人頭攢動的小吃攤上,擺著來路不明的大魷魚、臭豆腐;油膩膩的街道看不到古韻和文化,反倒是“兩塊錢你買不到吃虧、兩塊錢你買不到上當”的高音喇叭讓人覺得有幾分親切……
老城的尷尬是現代城市的通病,在我的家鄉濟南也不例外。
生活在老北京胡同中的種種不便,讓我想起多年前的新聞:有人在濟南的泉池中洗衣服、涮拖把甚至洗夜壺!
斥責的人義憤填膺,認為這是污染泉水,破壞泉城形象。但他們不知道,生活在泉城老街的人們,自己家里根本沒有自來水和排污系統。泉水人家,名字很美,但他們的生活用水恰恰很不便。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里,我想到我的家鄉。
或許這就是旅行的意義,走得越遠,離自己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