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幻想自己是個叮當貓,或者自己可以擁有葫蘆娃里蛇精的百寶囊,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變出足夠的法器,抵擋風險與苦痛,創造快樂與財富,守護自己想守護的。
也是從去年漸漸有了自我意識后,再回頭審視自己的小家,才發現了諸多“家庭”問題的根源都和錢有關:爸媽會因為給雙方家庭分配多少紅包而鬧出不愉快,會因為在哪里買什么房、需要多少費用而爭吵,會因為每個月“上繳”的工資數額而憂心,更會為我的以后...還好,每次到最后一個話題我總是一句話終結所有討論:我的以后不用你們預留,過好你們的就夠了。
話雖如此,自己的內心也一直如此堅持,誰知道他們又為了我這個獨生女默默準備了多少東西呢,所以,每當再聽到家里有關錢的討論,我都會閉口不談,就一個信念:我一定會有一天讓你們不再因此而起任何爭執。我可以讓你們因為去哪里旅行而起分歧,可以允許你們因為要在哪里長住而熱烈討論,但一定不讓你們因為“缺錢”而傷了作為家人的感情。
所以,很小我就知道一個信念:我要學理財。
可學業將畢,直到今日我才恍然驚醒:有理財的信念是遠遠遠遠不夠的。真正的理財也不僅僅是我之前設想的保險避險、資產配置等等這些陌生的詞匯概念。
真正的理財涉及了預算、規劃、旅行、學習、親密關系、婚姻、傳承、家規...太多太多的內容,涉及到平日里接觸的人、看過的書、做出過的成績、還有對未來的規劃與刻意的理財項目操練...
這不僅僅是戰略思維上的問題,更是滲透到自己生活決策、價值判斷等意識上的層次,需要的也絕不僅僅是微課、書本、圖標分析...更多的是自己的踐行與反思。
我接觸過的僅有的幾位理財老師無一例外提過:要親自多實踐,理財是個實踐性課程。初次聽來并無什么感受,這么多的理財項目、內容分析,怎么實踐呢?不是要有了工資才能實踐么?
錯,大錯特錯,甚至聽到家人勸告我:學好專業,找個好工作,慢慢這些都會懂的。我才明白:理財是經驗更是智慧啊,沒有優質的分析思維與卓越的目光以及對社會大趨勢的敏感度,怎么可能學得會做得好呢?這么多年了,若單純以經驗來看,家人也早應該實現財務自由了不是么?
若現在給自己、給家人一大筆資金,自己會選擇么?
就像聽到賽媽提的那個問題:每個月發完工資后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已經設想了無數種第一筆工資用途的我,卻居然從未想過這個問題。
果真,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未來。
若我沒有那么寬的眼界,沒有足夠的智慧,沒有清晰的發展思路,我該如何保障自己今后的財務?更何談今后保障家人的未來?
今天的課前準備不同以往,竟想不到一個完整的素材,更沒有什么頭腦風暴;
可今天的課還是和前幾日一樣嗨,因為那么多的問題、那么多不清楚的概念等著我,那么多的理財知識在之前少有的書、文章的鋪墊下跟著老師的講解居然也能稍微理解一點點,我知道,我又開始上路了。
我知道,我一定會讓我成為家人的保障,實現自己對他們的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