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你為什么總焦慮?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你為什么總焦慮?》。本書的關鍵詞就是焦慮,作者采集了大量的現實數據和案例,運用科學的方法判斷并分析焦慮產生的源頭,讓我們可以正視焦慮中的自己,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走出焦慮的陰霾。
正如作者所說,雖然原因不同,但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會焦慮。或者說,幾乎每個人都處在焦慮的輻射圈內,或許你一開始只是在邊緣位置,但總會在不知覺中,逐漸加深焦慮情緒,向著輻射中心運行。
設想一下,你正面臨一項任務,距離任務截止日期還有一星期,但正常情況下,你完成這項任務還需要十天的時間。任務很重要,不能拖延,這時,你是否感覺到了壓力和緊迫感?如果有,那你就難免會伴有焦慮的情緒誕生。隨著時間的流逝,如果你的工作進度不像計劃般順利的話,你的焦慮情緒就會在不同程度上加深加重。緊張、焦急、甚至是恐懼等負面情緒,一直糾纏著你,你的睡眠質量直線下降,然后情緒逐漸失控,暴躁,易怒,像個火藥桶,好像隨時都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住壓力而引爆。
于是,問題就出現了:怎樣才能不焦慮?
而這個問題正是《你為什么總焦慮?》這本書的核心問題。焦慮到底能否避免?陷入焦慮的我們又該怎樣走出來?我們都可以在本書中找尋到答案。
這本書的作者叫高原,他是一位潛能引導、自我提升方面的專家,同時也是中國圖書“潛意識”題材的暢銷作家。曾著有暢銷書《潛意識》系列,以及《自制力》《當世界無法改變時改變自己》等暢銷書。
好了,以上是這本書以及作者的一些簡單介紹。接下來,讓我們進一步來看看這本書的具體內容,我們分三部分來介紹這本書。
第一部分,作者從客觀上告訴我們,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緒,每個人都會焦慮。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分析了產生或加重焦慮的原因。
而第三部分,作者則幫助我們正確面對焦慮,調節好個人情緒,并最終走出焦慮的困境。
好的,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部分,也就是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認知焦慮這種情緒。
首先,你得分清焦慮和焦慮癥,二者是有區別的。
焦慮是人類眾多復雜的情緒之一。我們可以給焦慮下個定義:焦慮是對自己或親朋好友的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包含緊張、著急、掛念、憂慮、不安、恐慌等成分。通常與現實中的危急情況、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當事過境遷,危機警報解除,焦慮情緒就有可能消去。比如第一次去見情侶的父母長輩,絕大多數人都伴有緊張焦慮的情緒,而見過之后呢?無論是否被對方認同,焦慮情緒通常都會減少,轉而被歡喜或者失落替代。
而焦慮癥則不同,它是屬于無客觀原因的長期處于焦慮狀態。成語“杞人憂天”講的就是這個,周朝諸侯國杞國,有個人總是擔心天塌下來,自己無處安身,以致于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種長期的異常性焦慮狀態,屬于神經性疾病,很難自我康復,是需要看醫生的。
這里還有一個相似的例子:2013年之前,美國的電影公司為了給災難大片《2012》做市場營銷,有意推廣了“瑪雅預言”2012世界末日的傳言,于是影片《2012》全球大賣,票房豐收。
盡管這種宣傳在營銷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影響很是惡劣。因為有許多人相信了這則末日預言,于是開始瘋狂地囤積各種物資,還有一些看淡人生、把存款都捐獻了的人,捎帶著還有一項12月份世界末日來臨之前住山洞的活動。自然,隨著時間走進2013年,末日謠言不攻自破,引發的群體性焦慮也就煙消云散了。不過,在此之后還有極少數人因此寢食難安,毫無疑問,這就是典型的焦慮癥。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對第一部分做一個小結:焦慮的情緒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產生的正常情緒之一,是周圍環境事物改變而產生的應對反映。焦慮的后果有好有壞,科學地正視焦慮這種情緒,是我們克服焦慮帶來的不良后果的第一步。
了解了第一部分“什么是焦慮”,我們再來說說這本書的“第二部分”,也就是焦慮產生的原因。
在書中,作者提到了,我們之所以產生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它們分別是壓力、欲望與失控。
我們先來看看產生焦慮的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壓力。
作者認為:人們都害怕“不確定”的風險,一旦事情離開了自己能力的掌控范圍,或者沒有足夠的安全系數來讓他保持鎮定,他就容易產生焦慮。焦慮情緒主要出現在身份轉變、生活環境變化以及時間方面。
身份的轉變會加重我們身上的壓力,從而讓我們陷入焦慮。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太多的身份變化。到學校學習,學生畢業步入社會,戀愛結婚,生兒育女,升職做領導,創業做老板等等。如果每一次身份轉換時,都對自身重新定位,你就會發現自己多了許多責任,這時候,自身的、家庭的、社會的壓力也在一點點增加。
比如說懷孕期間的女性,有可能出現產前焦慮,也有可能是生孩子后,出現當新手媽媽的產后焦慮,當然,做父親的也會有相應的焦慮情況。這就屬于因身份變化而產生的壓力,從而引發當事人的焦慮情緒。
跟身份變化一個道理,生活、工作的環境變化,同樣也會引發種種問題,這些問題最后都可能轉化為壓力,加注在我們身上。于是,我們產生了焦慮這種情緒。
比如說:大學畢業幾年后,你猛然發覺你的專業知識忘得差不多了,這時你或許會想,你現在的知識儲備配得上你現有的學歷和工作嗎?又或者從你熟悉的家鄉離開,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環境的突然轉換,讓你有太多的事物需要重新認知和適應。還有,對于渺茫的未來,你究竟有怎樣的打算?面對一個個出現的困難,你又動搖了多少次呢?
以上提及的情況,都是來自生活,工作,外界的壓力,也是我們產生焦慮的原因。介紹完焦慮的源頭——壓力,我們接下來要說的就是對焦慮有催化作用的欲望。
我們通常所說的欲望,主要指的是對于“無法獲得”的東西的追求。無欲無求的是佛陀,而作為人,都是有欲望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前幾天你就很想吃麻辣小龍蝦,可是因為一些原因,總是被耽擱。于是,這種對于某道菜的強烈食欲,就似乎在心里扎了根,今天依舊吃不到也沒關系,反正越是吃不到你越想吃。如果醫生還告訴你,你的胃病需要養一段時間,戒掉辣椒,估計你對麻辣小龍蝦的食欲會變得更加強烈,因為你知道,一段時間內是真的吃不到了。
上面說的只是欲望的一種常見的表現形式:想得卻得不到。此外,欲望的表現形式還有一種,名為“占有欲”,簡單的說,越是害怕失去,就越是要占有更多。這是一種心理怪癖,分成兩個階段,先是因為自己沒有,所以想要得到,之后則是得到了還不滿足,還想要更多。欲望好像無窮無盡,得不到滿足,成語中的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說的大概就是這種情況。
最有意思的是,很多時候,當事人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但總是下意識回避、縱容自己在某方面的喜好,就好像是給自己一份“自由”或者一塊心靈的自留地一樣。一旦經常性地放任自己在某方面的欲望,往往會釀成無法控制的苦果。
比如說,小偷慣犯中,有一類人盜竊并非是直接的經濟原因,而是源于占有欲作祟,也就是習慣性地占有他人財物的特殊喜好。這種觸犯法律的行為,引發的后果自然是十分嚴重的。
毫無疑問,欲望是人類前進的動力之一,因為人類羨慕鳥類,所以有了滑翔翼和飛機;因為你對美好異性有了追求,所以對自己的形體也產生了各種審美要求。但同時,過度的欲望也往往會導致戰爭、毀滅和災難。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對自己有所警醒,時常審視自我,確保你的欲望處于控制范圍內,而不是被自己的某項欲望綁架操控。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樣控制自己的欲望呢?可以試試這個方法。比如說,轉移注意力和自我獎勵。前面提到,欲望是因為想要的沒有得到,我們可以通過獎勵的形式,獎勵自己克制欲望的行為,并用作為獎品的東西,轉移自己在某方面的欲望。
如果你對某種禁止食用的食物有異常強烈的食欲,不妨嘗試轉移你的注意力,用其他你能吃并喜歡吃的食物替代它,作為你沒有越界的獎勵。例如:有的孕婦會想吃螃蟹,但因為個人體質原因,大多數女性在懷孕期間是不能夠吃海蟹的。這時候,可以用其他想吃并且安全的食物代替,或者,干脆不想著吃東西,而是換影視作品等其他吸引注意力的事物替代。
說完了焦慮的催化劑——欲望,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是過度焦慮引發的嚴重后果——失控。
焦慮這種情緒對我們會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從結果分析,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控的,另一種是失控的。
前面提到,壓力、欲望這些都是正常人所擁有的情緒和情感,適度的壓力可以促進工作加速,適度的欲望也能夠促進群體或個體的進步。可以說,可控范圍內的焦慮情緒,同樣也會對個體的行為有積極的效果。
但是,如果焦慮這種情緒,一旦失去了控制,往往會讓事情變得更加糟糕。先是心理上的緊迫感,危機感加深,煩躁、易怒,然后是生理上的,諸如內分泌失調,心率失調,心慌胸悶惡心,喘不過氣。這些癥狀時隱時現,好像是得了病,但是卻總是檢查不出來,但其實,這些癥狀本身也會加重個體的焦慮情緒。最后就是逐漸失去理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逃避現實矛盾,推避責任,最終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舉個例子:當代年輕人離婚率幾乎是逐年增高。為什么呢?你可能會說,是因為他們夫妻不信任對方了,是因為他們不愛對方了。但是如果僅僅用信任或者情感等單方面因素來解釋,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作者認為,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生活節奏快,生活、工作壓力大,造成了年輕人的群體性焦慮。比如,“本地區要搞經濟開發,明年才有可能動工,房價先漲了三成,再不出手買房,以后就等著后悔吧。”“今天孩子小學舞蹈節目,夫妻兩個忙于工作都忘記參加,事后相互埋怨,引發冷戰。”此外,還有因為夫妻雙方收入不平衡引發焦慮,壓抑一段時間后,猛然爆發,最終造成分歧越來越大,不可調和。
這就是典型的焦慮失控的后果:讓人們失去工作,情感,婚姻,家庭等所珍惜的東西。如果一個群體內,大多數人都持續著焦慮,可以稱之為群體性焦慮。而群體焦慮失控的后果,比個人失去理智還可怕:群體焦慮失控會讓群體內的所有人都陷入一種奇怪的境地,似乎大家的理智都還在,但是無法再樹立信心,而是像個麻木的圍觀者一樣,冷漠地坐等奇跡誕生。然而奇跡不會留給沒有準備和行動的人,所以,越是冷漠處理焦慮失控,結果往往更加糟糕。
好的,說到這里,我們來做一個小結:焦慮的產生基本都是源于壓力,壓力越大,焦慮就越嚴重。想要緩解、克服焦慮情緒,就需要主動化解自身壓力。焦慮的催化劑是欲望,而欲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感。正確引導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才是走出焦慮的關鍵。焦慮的情況,或許會成為你精進的動力之一,但是過度焦慮的后果就是失控,引發的苦果總是讓人痛苦的。這就需要我們經常反省自己,不要被眼前的困難迷住眼睛,凡事樂觀一些,不僅對自己有好處,還能對身邊人有積極的影響。
好了,說完焦慮的源頭,催化劑和后果。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怎么客觀科學地調節心態,讓失控變為可控。
作者在書中特別指出:養成做計劃并按計劃行動的習慣,可以讓一切事情變得有條不紊,從而遠離焦慮。
我想告訴你的是,有計劃地行動是正確的,但是需要你切實地按計劃行動。如果你從前并沒有這種習慣或經歷,那么,一開始往往會很別扭,但是相信我,堅持一段時間后,養成良好習慣就容易多了。
需要注意的是,制定計劃時,需要考慮失敗率的問題。并且前期計劃并不是越詳細越好,而是失敗的風險越低越好。另外,執行計劃的過程中,如果你哪個環節做得不好,不要沮喪也不必放棄,吸取教訓接著做下去。
其次,時刻為突發事件做好心理準備。比如說,習慣宅在家里的你決定出游,除了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旅行計劃外,還要為一些可能會出現的突發情況做好兩手準備。考慮到如果錢包丟了該怎么辦,迷路或者被落下了又怎么求助。還要保證跟家里和朋友有固定的聯系,注意安全等等。在突發事件面前,不能自亂陣腳,而是應該冷靜下來,用正確的手段處理問題。
最后,當你察覺到自己有過度焦慮的問題后,需要迅速做出調整,不要拖延。即使是在執行計劃,也需要做出相關的變更。我們制定活動計劃是為了調節自我情緒,如果因為執行計劃而導致過度焦慮不能自拔,那無疑是因噎廢食。例如:你原本計劃今天在部門會議上保持低調,對分配的任務默然接受,但如果你發現你的任務超出能力所限,那么,還是有必要出聲為自己爭取有利資源的。
另外,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一份“不焦慮調節手冊”。主要介紹了調節情緒的常用方法,比如說:深呼吸、訴說、自我平衡法等等。這些擺脫焦慮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從“釋放壓力,享受過程,克服恐慌”的原則出發。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原則“釋放壓力”。現代人的壓力,大多數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的。工作、婚姻、家庭、社會等等,我們可能沒有時間去花好幾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去度假放松,甚至沒有辦法抽出幾個小時專門看心理醫生。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的是一些快速釋放壓力的辦法。
比如說腹式呼吸法。首先,保持坐姿,身體后靠,不要駝背,五指并攏,雙掌放在肚臍上。想象你的肺是一個氣球,用鼻子長長地吸一口氣,把“氣球”充滿,保持兩秒鐘。這期間,你可以看到你的手被腹部緩緩頂起。之后,再用嘴呼氣,給“氣球”放氣,看著你的手慢慢回落。除了“腹式呼吸法”,還有一種“慢呼吸”的辦法,有意識地調節呼吸的節奏,比如用四秒吸氣,用四秒呼氣,并保持這個節奏下去。或許開始你會不大適應,但一旦進入了狀態,你將受益無窮。
另外,現在提倡的瑜伽緩解壓力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的。不過考慮到有很多人并沒有多余的時間去專門學習瑜伽,所以可以用簡便的方式來緩壓。具體方式是平躺在床上,雙腿倒立依靠在墻上,好像倒坐在墻上一樣。科學的解釋是,這樣的動作可以有效地減緩肌肉緊張,讓更多的養分補給大腦。
再不然的話,你還可以通過跟知心朋友,或者完全陌生的人,傾訴心中的壓力,將消極情緒或者壓力以訴說的方式釋放出來,以達到釋放壓力的效果。越直接的訴說,壓力釋放得越徹底。其中,面對面談話比打電話的效果更好,而打電話又比發短信和郵件的效果好。
釋放壓力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上述提到的,依然有大把的方法可取。比如在辦公桌上準備一個用來捏揉的可愛玩偶、看一場電影等。
說完了“釋放壓力”原則,我們再來看“享受過程”的原則。所謂的享受,就是樂在其中,可控的焦慮情緒,會激發前進的動力,享受這份前進的過程,會讓你的抗壓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有資格面對更大的挑戰。
作者提到,要走出焦慮和失敗的陰影,前提條件是你要有一個屬于你的美麗心情。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一句話,“成人懼怕死亡猶如兒童懼怕黑暗”。人類生來就恐懼黑暗,而光明對于一個人的引導是強烈而不可抗拒的。如果把焦慮和失敗比作黑暗的話,那么光明的未來,就是對人們最大的誘惑。
毫無疑問的,將個人的心情不斷地往希望的方向引領,你距離成功的距離也就越近。因為積極的情緒,會自然地排斥、驅逐焦慮一類的負面情感。這也為我們要說的“享受過程”原則提供了情感基礎。
就好像畫餅充饑一樣,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精神上的堅持尤為重要。現實中物資條件總是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于是有的人因為這個情況而苦惱哀愁,焦躁不安。而另外一種人,卻是作者大力稱贊的,他們總是保有一份堅定的信念,這次失敗了,下次失敗了,這都沒關系,但總有一次會成功的!事實也往往如此,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堅持不懈才有可能看到最后的曙光。
此外,作者還認為,從生命的意義上說,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有始有終的旅途,最終結果都不過是一次死亡而已。那么,生命的意義又是什么呢?是傳承,是生命的歷程。你經歷了什么,見識過多少的風景,有過多大成就,為世界留下過什么。這些,才是生命的意義。
這表明,體驗過程的價值要遠遠大于只追求結果,毋庸置疑,我們在討論生命的意義的問題上,觀點是一致的:給自己一個美好的心情,享受生命的每一秒過程。
最后,“克服恐慌”的原則呢,則是直接面對讓你焦慮的人事物。比如說有的人幼年被狗咬過,印象深刻,成年后面對狗仍然會有下意識的畏懼心理。甚至是看見死去的狗,也會產生焦慮情緒。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可不是去瘋狂地吃狗肉,這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反而像是焦慮失控后的無意義行為。合理的做法是去了解狗這種動物,系統地掌握它們的習性,當你再次面對它們的時候,通過你所掌握的知識,可以更好地與它們相處。
除此之外,當代人常常還會面臨一種特定的恐慌:社交恐慌。多是因為長期處于封閉的環境內,突然切換到其他陌生的環境時,就會丟掉以往的從容,變得緊張不知所措。也有一些是受自卑心理影響,產生出逃避自我和他人視線的情況,這無疑是在拒絕與他人直接交流。
這個時候,要克服社交恐懼,就可以用物理運動等輔助手段解決,當然,我說的物理運動指的是,通過運動健身的方式,強壯心臟的承受力度。至于其他輔助方式,比如說,一些特定手勢,或者用力握緊某樣物品,硬幣等。這更像是一種心理暗示,一方面是將自己的緊張情緒轉移到物品上,另一方面則是暗示自己開始進入與他人交流的狀態。
好了,說到這里,我們來進行小結:在控制焦慮這部分,作者首先建議我們養成做計劃并按計劃行動,這可以讓一切事情變得有條不紊,從而遠離焦慮;另外,作者還列舉了一份“不焦慮調節手冊”。主要介紹了調節情緒的常用方法,比如說:深呼吸、訴說、自我平衡法等等。這些擺脫焦慮的方法,基本上就是從“釋放壓力,享受過程,克服恐慌”的原則出發。
好了,以上就是《你為什么總焦慮?》這本書的內容。下面,讓我們系統地回顧總結一下本書的內容。
我們需要客觀公正地面對焦慮這種情緒,它隨處可在,有利有弊。其次,我們了解到,引發焦慮的源頭,是因為現實的種種壓力,欲望則是加劇焦慮的催化劑。如果不能合理排解焦慮,當焦慮失控時,后果非常糟糕。
調節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做計劃,轉移注意力等等,核心的原則就是“釋放壓力,享受過程,克服恐懼”。
真誠地希望通過我們的解說,你能更好地走出焦慮情緒帶來的困境,迎接歡快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