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山若夫
少時的我,并不如今天這般健談,有時心中縱有千言,到嘴邊卻只剩一語。直到遇見散文,才發現它竟有神奇的魔力,能將心中千絲情愫,化成筆下萬縷柔情。
還能依稀憶起,第一篇散文發表于9歲那年,寫的是秋游的故事,那稚嫩的文字里,滿滿全是孩提時代對自然、對恩師、對同窗的真情。從那時起,拿起的筆,再沒能放下。
-1-
每每南方中國的冬天來臨,我便會不自覺緊張起來。不是怕冷,而是怕在冬天里生病住院。因年幼時輸液過多,手上的靜脈已細如發絲,若遇上天氣寒冷,便更難辨識了。
14歲那年,因打籃球受傷住院,一位美麗的護士拿出熱水袋將我的小手捂熱后準備扎針,卻終因血管太細,扎了五次皆以失敗告終,每一針都扎進血肉,生理上的疼痛,我熱淚如豆,卻始終安慰護士繼續進行。
最后,護士看到我疼得扭曲的皮肉,竟也傷心地哭出聲來。細問之下,她才說出是因能感受到我的疼痛,于心不忍,瞬時讓我感動莫名,最后在手臂上終于尋得一處可下針之地。住院的日子里,護士對我關懷備至,彼時我父母皆在遠方,來自陌生人的關懷,讓我對護士從此有了一種難言的好感和感恩。
傷愈出院,情難自控,便執筆寫下了和她的故事,最后竟意外被評為范文,在年級傳閱,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字的溫度和力量。后續的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白衣天使都成了我筆下的故事,成了生命中一段溫暖的回憶。
從此,我便如一個“拾荒者”,在匆匆前行的路上,在帶著溫度的文字里,寫下我對親人、對友人、對愛人、對匆匆一面的陌生人難言的深情。
-2-
自小生活在美食云集、麻辣鮮香的巴蜀之國,我卻愛上了顯得有些柔柔弱弱的豆花。而這一切,皆因少時家貧,一位素不相識的阿婆用一句善意的謊言,一碗免費的豆花溫暖了我略顯凄苦的童年,照亮了我坎坎坷坷的人生之路。
當滿臉慈愛的阿婆溘然長逝,才突然明白她竟免費讓我吃了幾年的豆花。年歲漸長,對阿婆的感恩便越深,本想跑到阿婆的墳塋前一吐相思,卻發現無情的歲月連熟識阿婆的人也帶走了。無奈,只得將溢出的情愫全部放進那碗豆花里,讓一碗鮮豆花承載著阿婆的恩情以及我對生活最真誠的感恩。
殺年豬,是孩提時代的臘月記憶里,最為欣喜之事。后離開鄉村,每年回家短住幾日,成了鄉村的客人,年味便無處可尋了。偶爾在朋友圈里看到“吃刨湯”的字眼,除了涌起的思鄉之情,更有滿滿的童年幸福回憶。
于是,在一個又一個寂寞的夜里,我拉上窗簾,將城市的燈紅酒綠隔在窗外,耕織在鄉野的沃土里,讓思緒放飛在鄉村的萬物中,寫下關于鄉村萬物的回憶。
散文,散在萬物,猶以成文,只因萬物里,都滿載著我們的深情。幼年鄉村生活里那些天藍水綠的美景,那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都成了寫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在我的筆下鮮活起來。
從泥土中生長,帶著泥土前行,從來不敢忘記自己是一個農民的兒子,身似微塵,我能做的,只有用一支拙筆寫下一個山民心中的深情和眷念。
-3-
寫作多年,始終固守著一個原則:“情至深處則為文”。在文字江湖里,也曾見過無數高人,每日都有鮮活的素材,在“日更”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我卻望塵莫及。
或因對文字的執念和對生活的情深吧。我深知,寫作不是每一天、每一刻都靈感如泉,生活在一個帶著浮躁和功利的時代里,最怕走得太快而忘記為什么而出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網絡時代里,我未敢存因寫文爆紅之念,卻堅守著用帶著溫度的文字講訴生活的心。記憶里,最深刻的便是剛上大學那年,一個女孩曾因看我發表的一篇文章在辦公室里傷心落淚,彼時我與她并不認識,后來才知,原來是她在文字里找到了那個相似的,并不幸福的自己。這一切讓我更加堅信文字背后的深情。
人生苦短,當我滿懷深情地在一篇篇散文里寫下短暫命途中所遇見的人和事,驀然回首,方才發現,原來竟是為自己修了一部最真的情史。
(轉載請記得聯系作者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