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一個人或者產品的好壞,適合程度,就要在開始之前系統的,全局性的,有框架的看待一個產品,一個人或者是一個組織,這樣的看法和定位才會相對準確一些。這樣可以幫助尋找適配人群,對于產品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接觸一個人或者產品(組織或者服務),都是由表及里,從第一層到第五層:
第一層感知層,即第一感覺,外觀,觸感,使用的感覺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對應人則是職位,家庭角色,對應產品則是定位人群,受眾
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即人的資源財產,精神財富,人脈,產品的推廣和營銷模式
第四層是能力圈,人的能力,產品的功能
第五層是存在的內核意義,產品能解決哪些問題或者痛點等
一般的用戶都是由表及里,而作為設計者,產品人,首先應該要尋找的是產品能解決哪些痛點,由這個展開的從功能到營銷到定位,到外觀,由深層到表面的反向設計。由于設計和認知的方向相反,故而會有即使這個產品很有趣,但是第一感覺不好,則這個產品就無法營銷的起來的狀態,就好像,我很溫柔,但是我很丑,所以第一感覺很差,沒有人愿意了解我的溫柔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好的產品要不斷的更新迭代,在變化中完善,尤其是在第一感覺上,要迎合用戶的潛意識,讓他們熟悉產品本身。
好的產品的理念就是簡單化,越簡單就越容易接受和推廣,這種簡單化的就是符合人性的本能反應,自然而然,不要思考。那么反過來思考,那些讓用戶思考之后繼續使用的產品,要么是產品本身足夠優秀,要么是市場上暫時沒有替代品。
對于產品人來說,好的產品人是不能被自身感官所局限的,要從整體去看待產品,既要體會用戶的感受,也不要被用戶感染,要有自我的意識(即批判性精神)。
當產品與人交互之時,就產生了2個方向,其一是把握人內心的深層存在感意義,另一是迎合角色話之后的職業人群,內心的存在感的方向是自我,而職業化的人群的方向是自律。那么是否能夠同時存在自我和自律呢?如果不行的話,當兩個極端選擇其中之一來發展也是極好的,這對于我們自身來說,也是兩個不同的發展方向,產品適合的道理,同樣適合人類。
最后對想要創業的人一個建議,尋找到與自己完全相反的另一類人,最好接納與自己完全相反的另一類人,這樣會產生非常美妙的創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