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小妹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印象里,如果要多賺錢,一般就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時間,或者多的付出。
但是,有沒有可能,賺錢其實也是可以很輕松的?或者說,我們只需要花比別人少一半甚至更多的時間,就能完成跟別人同樣多的工作,賺到同樣多的錢?
答案是有。
在《每周工作四小時》這本書里,作者費里斯就給我們展示了這種可能性。
費里斯本人正是利用這些方法,將自己一步步從忙碌而低效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最終過上了有錢又有閑的生活。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一周只工作四小時,效果卻超越大多數職場人的。
一、少做并不是懶惰
職場上,似乎有一種傾向,那些看起來非常努力的員工開始的時候往往更受歡迎。但諷刺的是,有時候,那些非常勤奮的員工,其工作結果卻并不那么令人滿意。
原因就是,許多人正是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自己戰略上的懶惰。正如羅素所說:“許多人寧愿死,也不愿思考。”
事實是,少做些無意義的工作,就能夠集中精力做對個人而言更重要的事情,這并不是懶惰。對于大多數人來講,這好像不太能接受,因為我們的文化更重視個人犧牲而不是個人的產出能力。
很少有人會去(或者有能力去)了解自己工作的成效,繼而及時評測出自己的貢獻。對大多數人來說,更多的工作時間,就意味著更多的自我價值,意味著來自上司和周圍同事的支持和肯定。可是,事實上有些人花很少的時間呆在辦公室里,卻能夠比大多數人取得更有意義的成果。
所以“懶惰”可以重新定義一下——容忍令人不滿的現狀,讓客觀環境或其他人決定自己的生活,或者積累著財富,卻像走過辦公室窗戶的路人一樣走過自己的人生。
花在處理無關緊要的郵件和瑣事上的工作時間并不能說明什么。
關鍵是高效,而不是忙碌。
二、要強調優勢,而不是彌補弱勢
大多數人通常只擅長小部分事情,而在其他大部分事情上做得非常糟糕。我就只在產品創意和產品銷售方面比較有優勢,但在大多數方面就非常差。
我的體質生來就適合舉重和投擲,事實上正是如此。但是我一直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我嘗試過游泳,但看上去像只快要淹死的猴子。我嘗試過打籃球,但看上去像個石器時代的野人。這之后,我才成為了一名搏擊手,并且一舉成功。
相比修理盔甲上的所有裂口,發揮自身的強項則更為有效也有趣得多。選擇是:利用強項的倍增效應,而不是持續改進弱項,后者最多也不過是達到中等水平。集中精力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總去對弱項修修補補。
這個觀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和著名管理學家陳春花女士都曾經強調過。
任正非說:“在人生的道路上,我覺得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最重要。當我走向新的事業的時候,雖然語言對我很有用處,但我發現我最主要的優勢是對邏輯及方向的理解,如果用過多精力去練習語言,可能我的優勢反而被弱化了。
于是我放棄對語言的努力,集中發揮我的優勢。對我來說,可能英文好,在人們面前會挺風光,但我對社會貢獻的價值就完全不一樣了。于是我就集中精力充分發揮我的優點。”
陳春花在給學生講課時也提到過這個問題,她說:“一個人對自己最重要的激勵就是發揮他的長處,而不是不斷地反省短處。人生只有這么長,你拿這么長的時間去發揚優點,和你拿這么長的時間去改正缺點,肯定是發揚優點的功能會大一些,所以你反省的時間不要太多。”
所以你看,當你把焦點放在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彌補劣勢上,那么在社會競爭中,你就比別人更容易勝出,而花的時間卻比別人少。原因是你做的是自己最擅長的事。
三、現在就開始,邊做邊調整
我曾經問媽媽她是如何決定什么時候要第一個小孩,就是幼時的我。
媽媽的回答很簡單:“我們當時想要,而且認為沒有理由去拖延。生小孩這種事情是刻意安排不了的。”
于是,就有了我。
對于所有的重大事情,刻意的安排通常會搞砸。等待一個好時機辭職?但是,正如星空中所有的星星不可能排成一列,人生路上的紅綠燈也不可能同時變綠。萬事萬物不會都和你做對,當然也不會都順你的意。各種環境條件永遠不可能達到完美。“總有那么一天”,這個借口會像疾病一樣,將你的夢想和你一起帶入墳墓。不斷地權衡利弊也沒有意義。
如果你總是在等待萬事俱備,或者更好的時機才開始,那么或許,你永遠都不會開始了。
這一點在許多創業者身上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許多人總是以資金不夠、時機還不成熟,自己的經驗還不完善,等等借口,拖延開始的時間,以至于錯失了開始的最佳時機,錯過行業的風口或機會。
如果這對你來說很重要,而且“最終”你會這么做,那么現在就做吧,邊做邊調整。因為,最好的時機永遠都不會到來。
四、用好80/20法則
帕累托法則也即著名的80/20法則,帕雷托法則可以用一句話概括:80%的產出來自20%的投入。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這句話:
80%的結果源于20%的原因。
80%的成果來自20%的時間和精力。
80%的公司收入來自20%的產品和客戶。
80%的股市盈利由20%的投資者和20%的個人投資來實現。
.....
基于80/20法則,我解雇了超過250個低產出的網上加盟機構,把其中一些變成持股形式,從而把精力集中在兩個給公司帶來90%收入的加盟者身上。我的管理時間從每周5~10小時降到每月1小時。同一個月里,網上合伙人的收入也因此增長了50%以上。
所以,放慢步子。
記住這一點:大多數事情看上去并沒有多大差別。顯得忙碌只是懶惰的一種形式——懶于思考和未經選擇地去行動。
看上去顯得忙碌,通常和無所事事一樣地低效率,而且更讓人生厭。做事情有所選擇——少做,才是通往效率的途徑。集中精力做少數重要的事,其他的就不用管了。
當然,在全新環境(無論是一份新的工作或者新的創業經歷)中,在能夠分清主次和輕重之前,你需要花一定時間想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把一切都扔到墻上,看看什么能粘住。仔細選擇是整個過程中必需的一部分,但不應花費一個月或者兩個月的時間。
所以,今天就行動起來,用80/20法則重新衡量一下你的人生,看看是哪20%的人和事,帶給你人生中80%的成功和快樂;又是哪20%的人和事,帶給你80%的不快樂。然后,調整它。
五、培養選擇性忽視的能力
愛默生說:“聰明人往往有很多不想知道的事情”。
從現在開始,希望你能培養出選擇性忽視的本領。
一個人必須學會忽視那些無關緊要的瑣碎信息,去除那些無用的干擾。
每天無休止的朋友圈信息、不斷彈出的彈窗新聞、廣告;辦公室里熱聊的最新電視劇,最新上映的電影;最近幾天刷屏網絡的明星離婚消息,復合消息,瓜分走了我們太多的注意力。要知道,在如今這個社會,注意力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資源之一。
所以,培養選擇性忽視的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就成了每一個渴望成功,渴望高效工作的人應該掌握的一項技能。
奧斯卡王爾德說:“一切流行的都是誤區。”這話雖然偏激了些,但卻很能說明一些問題。大多數人都是人云亦云,而能夠獨立思考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能夠有自己獨立見解和主張的人則更少。
正如英國作家沙拉夫撒瑞爾所說:“要獨立思考,做那個下棋的人,而不是棋子。”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如今這紛繁復雜的潮流中更有效率,獲得超越大多數人的成功。
總結一下,高效、強調自己的優勢、現在就開始,邊做邊調整、把80/20法則運用到你的工作生活中、培養選擇性忽視的能力這幾個方面,可以將你從“瞎忙”、“窮忙”的困境中解救出來,讓你比別人更高效,花費在工作上的時間也更少,但取得的成就卻比別人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