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是囚籠,里面有個東西在看、在聽,在害怕、在思索、在驚奇;這東西在肉體消失后還在、還殘存,它就是靈魂。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米蘭·昆德拉是重量級的小說大家,他創作的小說,絕對屬于難懂之列,讀起來都不是好看型的。其小說情節不是一條通道,直線發展就可達到結局;而是如同一張網,緩慢、繞彎,充滿插曲,充滿偶發情節,又會衍生出很多岔道。
因而,可以說,昆德拉的小說情節是支離破碎的,需要讀者反復咀嚼、整合,才能將其串聯起來。他本人就說過:“如果讀者漏看我小說中的一個句子,就無法理解我的小說。”
這也正是昆德拉作品的魅力所在。他希望讀者在閱讀他的小說時,如同漫步森林,隨時可停下來觀察和欣賞沿途的靜謐以及蜿蜒曲折的小徑風景,同時能有所沉思和共鳴。
正因如此,很多人覺得他的書很難讀,更無法速讀。當然,更難懂的是,他利用支離破碎的故事來為思辨和哲理服務,這些字里行間隨處滲透的思辨和哲理很難一次性讀透。而文中引發出的對社會、人性、政治、自我等深刻問題的反思和探索、時隱時現的智慧和哲理,也都需要讀者反復思考和咀嚼。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舉世之作。很多人從不同角度來詮釋這本有超級分量的哲思書。而我更關注女主角特蕾莎的命運和苦悶,她如同當今萬千女性一樣,在尋尋覓覓中痛苦度過一生。我在完成連續幾遍閱讀后整理出了她的生命歷程,并附上我的思考,請大家欣賞。
1. 出走和尋覓
特蕾莎從一出生就不受媽媽疼愛。原因很簡單,她給媽媽帶來了余生的不幸。媽媽少女時的一次意外,懷上了特蕾莎,迫使其極不情愿地走進了婚姻。生下特蕾莎后,種種不幸接踵而來,于是,她把這些歸罪到女兒身上,如果沒有特蕾莎,她會有更好的婚姻,特蕾莎是她無法彌補的天大錯誤。
她由此剝奪了特蕾莎的一切資格來擁有獨立的個性和尊嚴,比如不讓特蕾莎讀書:你有什么資格讀書學習;比如哪怕繼父在家,特蕾莎用衛生間時也不讓關門:人的身體只是消化和排泄的機器,你和別人有什么兩樣?
特蕾莎深感虧欠媽媽,為補償媽媽的巨大犧牲,她諸事順從,去酒吧打工,照顧同母異父的弟妹,操持家務。她默默忍受,百依百順,但內心深感如同生活在集中營一般,從而滋生了強烈的反抗和離家出走、尋找自己靈魂歸宿的愿望。而平時,她只能借助去圖書館借書來躲避圍困她的粗俗世界。
有一天,在酒吧忙碌的她再一次感受到被酒鬼們污言穢語的包圍下自己那被扭曲、被脫殼的靈魂,這個肉體集中營、壓根看不見自我靈魂的地方,不是她的世界。
這時,遠處一聲“來杯白蘭地“的呼喚吸引了她,這個帶有溫柔謙和聲音的男人面前還放著一本展開的書。她仿佛聽到來自另一個不同世界的聲音,感到自己的“靈魂從每一根毛細血管和毛孔中飛沖到表面”。
托馬斯也被年輕且毫無陳腐氣的特蕾莎打動。這個異鄉人給了她帶有電話號碼的字條:如果,您偶然有一天來布拉格……
終于,在某個忍無可忍之日,特蕾莎不辭而別,登上了去往布拉格的火車。她手里捧著《安娜?卡列尼娜》,奔向了托馬斯,她的新生活!她祈求在那里可以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
2.不幸與歸宿
和托馬斯的生活是幸福的。同時,她也挖掘自己的潛能,從最初幫人打下手到自學攝影、成為專業攝像師,她找到了自己的一點位置。
幸福的特蕾莎以為找到了靈魂的歸宿。但是好景不長,有一天,她無意發現托馬斯同時在跟幾個女人密切來往。
她極度苦悶。原以為遠離母親、可以找到獨一無二的自己,今天她卻看到自己和別人沒什么兩樣,她自責因一個不愛她的男人而背叛母親。她甚至諒解了母親以前的所作所為。母親和她一樣深處苦境:愛著不忠的丈夫而深受折磨。
她一度想回到母親身邊。
一天,編輯建議她去拍仙人球,說:“即使你去拍不喜歡的仙人球,也是您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只為你丈夫而活,那就不是您的生活?!?/p>
特蕾莎感到無端惱怒:“我的生活,就是我的丈夫,不是仙人球?!?/p>
回到家,發現她狀態不好的托馬斯,問能幫她做什么,特蕾莎說:我要你變老,比現在老上十歲二十歲。其實,她想說:我要你變得軟弱,跟我一樣軟弱。此時的特蕾莎內心感到極度軟弱和恐懼。
托馬斯因前段婚姻失敗而對女人產生巨大恐懼。離婚后,他和眾多女人交往,保持著性友誼而絕不涉及愛情和感情。但他同情特蕾莎,感覺特蕾莎是順水漂來的孩子,河水洶涌,他不能置之不理,于是他娶了她。但他始終覺得愛情和性有根本不同,和別人做ai不影響他對她的愛。
無疑,特蕾莎難以接受。她嘗試和其他男人調情來擺脫苦悶,換來的卻是無盡的悲哀和孤獨。她極端痛苦,不知在這座愛情城堡里自己能撐多久,甚至夢到自己被活埋,滿眼沙子,什么也看不見。她想,如果真的什么也看不見,該多好!
由于當時的政zhi現狀,托馬斯不愿同流合污而被迫放棄了摯愛的外科醫生這個職業,他接受了特蕾莎的建議,帶著他們的小狗卡列寧來到了鄉村,過起了田園生活。
他們喜歡上了這里,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而特蕾莎也得到了心靈上的短暫慰籍,他們每天過著循環重復的生活,在這種重復中,找到了安寧。
然而,卡列寧因患腫瘤而奄奄一息,特蕾莎非常傷心。她越發感到,她和卡列寧的感情遠勝于和托馬斯??袑幋刮r,特蕾莎仿佛聽到了自己沉重的呼吸聲,微弱的、臨近生命結束的呼吸。
3. 思考
特蕾莎的尋覓,帶給我深深的思考:作為現代女性,我們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到底在哪里?
是愛情嗎?愛情如此美妙,卻如此短暫和脆弱,終生的愛情幾乎不存在。而且,男人和女人對愛情的付出完全不對等,女人或許會傾注全部,而愛情只是男人生活的極小部分。
更何況,如今的社會,有愛飲水飽的感情幾乎寸步難行。愛情會被生活的各種磨難消耗殆盡,以至于情感上的東西太過虛幻、難以務實。如若雙方三觀無法同步,更會快速成為貌合神離的湊合,所以,愛情如何能成為女性的依靠?
托馬斯和特蕾莎的感情便是岌岌可危的例證,托馬斯壓根不能把全部的自己給予特蕾莎,他公然對特蕾莎說:愛和性是分開的。他認為跟其他女性的性友誼,絲毫不影響他和特蕾莎的愛情。特蕾莎只能在痛苦的深淵中掙扎。
當然,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女性或許已經覺醒,她們知道要自強不息,要經濟獨立,要出得廳堂,但是,她們大多是用數年的慘痛教訓才獲得了這些成長的經驗,有的已經為時過晚,無法回頭。
到底從哪里可以獲得精神力量和靈魂歸宿?
顯而易見,特蕾莎已經無望從托馬斯那里找到獨一無二的靈魂。而小說的最后,特蕾莎在卡列寧身上找到了無私的愛,在遠離喧囂、遠離塵世的大自然中得到了心靈的安寧和平靜。當她懷著無比的絕望埋掉卡列寧時,她也埋掉了自己。
米蘭?昆德拉說:“每個人的肉體都是一樣的。胸膛中不停敲打的是心臟,鼻子僅僅是為肺服務的管道口,臉部是標志身體機能的儀表盤?!?/b>
誰不是如此?女人和男人,沒什么區別!每個人都是吃喝拉撒的機器,和動物一樣,人類哪里值得愛?你愛對方什么?你又是靠什么來吸引他人與你心心相???誰可以做誰永久的精神依靠?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精神和靈魂的自我獨立才可以久盛不衰。愛好自己,學會與自己相處,靈魂才能得以凈化和成長。而獨立的人格和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會使我們變得堅強、勇敢、無懈可擊,也才有力量在大廈傾倒時立于不敗之地。
與其拼命地從別處尋找,不如回歸自我;與其為悅己者容,不如為自己綻放精彩!與其借助周圍的喧嘩與熱鬧,不如自己就是那溫暖奪目的光點。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人生就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你越早完成,就越早擺脫束縛,獲得獨立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
心靈有了家,生命才有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