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喜歡披著顏值的內涵

有人喜歡顏值,無顏不歡;有人喜歡內涵,偏好才華,那么你呢?

現象:貌似老一輩人都喜歡看一個人有沒有才華,有沒有內涵,靠不靠譜,演員大多喜歡演技派,更重內涵。而我們現在年輕人好像又是對顏值情有獨鐘,喜歡的明星多是俊男靚女,更重顏值。

我覺得這個現象特別有意思,也準備好好思量一下原因。

①從需求分析:一個新產品或者服務的誕生,最初是為了滿足基本使用需求。

比如說在六七十年代,有雙差不多的鞋子,耐穿就好了,沒人會去關注鞋子好不好看。等到現在鞋子的品類豐富,品牌林立,設計多樣,鞋子從最初耐用舒適的需求到現在延伸為好看、便于配搭、有品牌等需求,人們對于外觀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

面對海量的產品和服務,我們沒有精力去逐一詳細了解,我們只會去看更容易接觸,更抓眼球的。

②從注意力分析:在移動互聯網之前,我們尚未進入隨時在線階段,我們接觸信息品類也并沒有這么方便,因此有大段的時間去了解、思考和抉擇。

移動互聯時代,智能手機的出現,開啟了新的時代。社交,工作,娛樂等需要,讓我們的注意力不斷分割。單從微信而言,我們沒一會兒就要看微信,或私聊群聊,或刷朋友圈,或搖一搖漂流瓶,或玩微信游戲。

除了微信之外的占據注意力的App就更多了,微博、內涵段子、喜馬拉雅、淘寶、QQ、網易云音樂、唱吧、優酷、美圖秀秀等等,我們的注意力在手機上各App之間不斷轉換,每天無數次摸出手機,形成了所謂的碎片時間。

因為隨時on line,因為注意力隨時切換,因為海量的信息與內容,所以我們不可能把每個長篇累牘的內容都看完,我們只會在意自己感興趣的。

顏值決定事物能否很快抓住我們的注意力,吸引我們的眼球,而內涵代表著具體的使用體驗,決定著我們是否會為之吸引,長期保持關注。

再返過來看最初老一輩人的偏好和年輕人偏好的差異,有物質從匱乏到充裕的影響,也有獲取信息方式的影響(前者主要從報紙,電視,電腦上獲得信息,后者主要從手機上獲得信息)。

前者仍習慣于獲得完整內容,后者更傾向于短平快的內容。

正如那句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還有那么一句話:始于顏值,陷于才華,忠于人品。

顏值、才華、人品,穩定性依次提升,沒有人會喜歡華而不實徒有其表的東西,但好東西若不在意包裝,可能連被看到的機會都沒有。顏值是內涵的門面,內涵是顏值的支撐。

雖然我們的生活方式因科技發生了改變,但我們獲得幸福的本質并未改變。我們想要學習獲得成長,靠碎片時間的匆匆一瞥是不夠的。我們想要獲得相伴一生的佳人,光看一眼外在也是不夠的。

好的事物都需要我們付出時間,也值得我們付出時間。


【路途心聲】

最近很喜歡琢磨一些現象背后的原因,因事物外在的表象總有千百種呈現,而內在的道理往往簡單深刻。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