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簡史》中幸福的三個小故事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就曾說過崇拜神是浪費時間,死后一切不復存在,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樂。

兩個矛盾點

1. 對伊壁鳩魯來說,追求快樂是一件很個人的事。

2. 18世紀末的英國哲學家邊沁主張,所謂至善就是“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并認為國家、市場和科學界唯一值得追尋的目標就是提升全球的快樂。

小故事1,哥斯達黎加人的幸福感

20世紀,想評估一個國家是否成功,公認的標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根據這一標準,新加坡每一位公民每年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平均總價值為56000美元,比起每位公民只生產平均總值14000美元的哥斯達黎加,實在是成功太多。但現在的思想家、政治家甚至經濟學家,都呼吁要用GDH(gross domestic happiness,國內幸福總值)來補充甚至取代GDP。畢竟,人們到底想要什么?他們不想總是忙著生產,而是想要幸福快樂

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查中,哥斯達黎加人報告的生活滿意度都遠高于新加坡人。你愿意當一個生產力高但不開心的新加坡人,還是當一個生產力低但心滿意足的哥斯達黎加人?

饑荒、瘟疫和戰爭正逐漸絕跡,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預期壽命也顯著增加,因此,人類想必都很幸福快樂吧?事實并非如此。

P29 在秘魯、危地馬拉、菲律賓和阿爾巴尼亞這些貧困而政局不穩定的國家,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有1人自殺。但在瑞士、法國、日本、新西蘭這種富裕且和平的國家,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有25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石器時代,人類平均每天消耗4000卡路里的熱量,除了用來覓食之外,還要準備工具、衣服、藝術和營火。而今天,美國人平均每天使用22.8萬卡路里的熱量,除了填飽自己的胃,還要供給自己的汽車、計算機、冰箱、電視所需。這么看來,美國人平均消耗的熱量足足是石器時代狩獵采集者的近60倍。

研究顯示,美國人在20世紀90年代的主觀幸福感,與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結果仍然大致相同。

看來幸福感有一個神秘的玻璃天花板,雖然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卻未能實現同步。要實現真正的幸福快樂,難度并不亞于戰勝老死。

快樂與否取決于你的預期,而非客觀條件。僅有和平繁榮的生活,并不能讓我們滿意;現實必須符合預期,才能讓我們滿足。

小故事2,一只松鼠的故事
冰河世紀

如果哪天出現一種罕見的突變,讓某只松鼠只要吃了一顆堅果,就能一輩子感受無比的快樂,情況會怎樣?從技術角度來說,只要從松鼠的大腦下手,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而且誰知道呢?或許幾百萬年前就出現過這樣幸運的松鼠。但是,如果是這樣,這只松鼠的一生將極其快樂但也極其短暫,讓這種罕見的基因突變迅速畫下句點。個中原因在于,覺得快樂的松鼠再也不會努力去找更多堅果,更不用說求偶交配了。至于和它競爭的其他松鼠,吃過堅果才5分鐘就又覺得餓,反而能有更好的機會生存下來,并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同理,人類收集的堅果(高薪的工作、大房子、好看的另一半)也很少能帶來長久的滿足。

動物在尋找某種增加生存和繁衍機會的物品或對象(例如食物、伙伴或社會地位)時,大腦會產生警覺和興奮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如此美妙,會促使動物更加努力。

小故事3,大鼠試驗

P33,在一項著名的實驗中,科學家把電極連接到幾只大鼠的腦部,大鼠只要踩下踏板,就能制造出興奮的感覺。接著,當他們讓大鼠在美味的食物和踩踏板中二選一時,大鼠寧愿選擇踩踏板(很像小孩寧愿玩電子游戲也不想下樓吃飯)。這幾只大鼠一次又一次踩下踏板,直到因為饑餓和疲憊而倒地不起。人類可能也是這樣,喜歡比賽過程的興奮大于最后奪得成功的桂冠。然而,真正讓比賽如此吸引人的,就是那些令人開心的感覺。

就像參加比賽的那種興奮感,就像勝利時的幸福感一樣轉瞬即逝。就像大鼠必須一次又一次踩下踏板。每天都需要有新的刺激。

總結:

1. 如果人類只是渴求快感,卻不去真正好好體驗快感,就仍然無法滿足。

2. 減少對快感的渴望,不讓渴望控制我們的生活。

3. 思考什么事對你來說有意義?

蘇州白馬澗

清冷石間水,恬淡有余滋。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