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分析新世紀人類社會遇到的三大議題,第一個是科技進步促進了人類的長壽和老齡化,第二個議題是“幸福快樂的權利”。
赫拉利這樣論述這個議題
人類未來的第二大議題,可能是要找出幸??鞓返年P鍵。
一、追求快樂是人類行為的最深層動機和最終目的
赫拉利在書中引用了18世紀末的英國哲學家邊沁的觀點,所謂至善就是“為最多人帶來最大的快樂”。
邊沁主張從人的感性經驗出發,將作為道德標準的體驗歸結為快樂和痛苦,同時充分發揮經驗主義倫理學家關于個人的趨樂避苦的描述,以“苦樂原理”作為其功利主義的根據和基石。
在邊沁看來,快樂和痛苦是決定人們行為應該如何的標準,人類的一切行為動機以及合理性依據都根源于快樂和痛苦,因而,追求快樂或是避免痛苦就成為人類行為的最深層動機和最終目的。在這里,邊沁的苦樂原理達到了一種哲學的概括。
邊沁提出了獨特的苦樂計算法他首先提出了苦樂計算的七個條件,即“強度、持久性、確定性或不確定性、迫近性或遙遠性、豐度、純度、廣度?!?/p>
政治家應該追求和平,商人應該促進繁榮,學者應該研究自然,但不是為了榮耀什么國王、國家或神,而是為了讓你我都享有更快樂的生活。
二、新世紀以前國家的發展目標是國民生產總值
在19世紀和20世紀,雖然許多政府、企業和實驗室也曾號稱追尋邊沁的理想,但實際上仍然專注于更直接和明確的目標。要評斷國家是否強大,看的是領土大小、人口增長、 GDP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而不是國民是否幸??鞓?。
發達的德、法、日這些工業化國家雖然打造了巨大的教育、健康和福利系統,但仍然是為了國家強大,而不是確保個人一福利。
他們發展教育事業,是為了培養溫順而有技能的國民,忠實地為國家服務。
他們發展衛生事業,是讓國家更強大。國家需要強健的士兵和工人;需要健康的婦女,這樣才能生養出更多的士兵和工人;
他們建立國民福利制度,最初也是為了滿足國家的利益而設計,而不是為了滿足個體的需求。
三、幸福快樂指數與經濟發展指數不是正比關系
在20世紀,想評估一個國家是否成功,公認的標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根據這一標準,新加坡每一位公民每年生產的商品和服務平均總價值為56000美元,比起每位公民只生產平均總值14000美元的哥達黎加,實在是成功太多。
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查中,人們發現,哥斯達黎加人報告生活滿意度都遠高于新加坡人。你愿意當一個生產力高但不快樂的新加坡人,還是當一個生產力較低但心滿意足的哥斯達黎加人?
四、自殺指數說明經濟發展與幸??鞓窙]有必然的關系
赫拉利在書中還利用自殺指數說明經濟發展與幸??鞓返年P系,雖然發達國家更為繁榮、舒適及安全,但自殺率也遠高于貧窮國家。
在秘魯、危地馬拉、菲律賓和阿爾巴尼亞這些貧困而政局不穩定的國家,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有1人自殺。
但在瑞士、法國、日本、酈西蘭這種富裕且和平的國家,平均每年每10萬人中存25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1985年,大多數韓國民眾生活貧窮、未受教育、深受傳統束縛,并且活在專制獨裁統治之下。而到了今天,韓國已經是一個領先的經濟強國,國民教育水平在全球數一數二,并且享有穩定而相對自由的民主制度。然而,韓國在1985年大約每10萬人中有9人自殺,如今的自殺率則超過3倍,達到每10萬人有30人自殺。
五、讓人類獲得快樂比解除痛苦更加困難
在石器時代,人類平均每天能獲取4000卡路里的熱量,其中除了食品之外,還包括準備工具、衣服、藝術和營火所需的能量。
而今天,美國人平均每天使用22.8萬卡路里的熱量,除了填飽自己的胃,還要供給自己的汽車、計算機、冰箱、電視所需。這么看來,美國人平均使用的能量足足是石器時代狩獵采集者的近60倍。但美國人真的比以前快樂60倍嗎?這種美好的想法,可能只是一廂情愿。
而且,就算我們已經克服許多昨日的苦難,但想要獲得快樂,可能遠比解除痛苦更加困難:
執1950年到2000年,美國GDP從2萬億美元增12萬億美元。人均實際收入增加了一倍。便宜的汽車、冰箱、空調 吸塵器 洗碗機、洗衣機、電話、電視和計算機如潮水般涌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徹底變了樣。但研究顯示,美國人在20世紀90年代的主觀幸福感,與20世紀50年代的調查結果仍然大致相同 。
1958一1987年,日本人均實際收人增長了5倍,經濟增長可以說是史上最快。這種排山倒海而來的財富,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及社會體系形成了各種正面及負面的影響,但對日本人的主觀幸福感卻出人意料地幾乎沒有造成什么影響。 20世紀90年代,日本人對生活還是如同:世紀50年代時一樣滿意或不滿意。
六、幸??鞓返膬纱笾е睦砼c生物層面。
看來幸福感有一個神秘的玻璃天花板,雖然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卻未能實現同步。就算我們能為所有人提供免費食物、治愈所有疾病、確保世界和平,也不一定能打破這個玻璃天花板。要實現真正的幸??鞓罚y度并不比戰勝老死小多少。幸??鞓返牟A旎ò逵袃纱笾е?,分別屬于心理與生物層面。
第一,從心理層面來看,快樂與否要看你的期望如何,而非客觀條件。僅有和平繁榮的生活,并不能讓我們滿意;現實必須符合期望,才能讓我們滿足。壞消息是,隨著客觀條件改善,期望也會不斷膨脹。
于是,雖然人類近幾十年來的客觀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但帶來的并不是更大的滿足,而是更大的期望。如果我們不做些什么,未來不論達到什么成就,可能我們還是會像當初一樣.永遠不會真正滿足。
第二,從生物層面來說,不管是期望還是幸福感,其實都是由生化機制控制的,而不是由什么經濟、社會和政治局勢決定的。
根據伊壁鳩魯的說法,我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愉悅的感覺,而且并未接觸到不快的感覺。
邊沁也有類似說法,他認為大自然讓人類由兩個主人控制‘快樂和痛苦;我們的所為、所言、所思,都由這兩個主人決定。
七、人類難以幸??鞓分饕蚴敲つ孔非蠼疱X、名譽和歡愉
乍看之下,讓人類幸??鞓返哪繕怂坪跸鄬Ρ容^容易實現。困擾人類社會千萬年的三大難題饑荒、瘟疫和戰爭正逐漸絕跡,人類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和平與繁榮,人類的預期壽命也顯著增加,因此,人類想必都很幸??鞓钒??
事實并非如此。僅有物質成就,并不能讓我們長久感到滿足。
事實上,盲目追求金錢、名譽和歡愉,只會讓我們痛苦不堪。
八、建議用GDH (國民幸??傊担﹣砣〈鶪DP(國民生產總值)
快樂得來不易。雖然我們在過去幾十年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卻很難看到有哪個現象能夠證明當代的人顯然比過去的人更為滿足。
現在的思想家、政治家甚至經濟學家,呼吁要用GDH ( gross domestic happiness,國內幸??傊担﹣硌a充甚至取代GDP。
人類的生產活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夠為幸福提供物質基礎。但這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畢竟,人們到底想要什么?他們不想總是忙著生產,而是想要幸??鞓?。
可能就是出于這樣的邏輯,推動著人類把“幸福快樂”當作21紀的第二個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