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正值明朝初期,由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勵精圖治,國家社會與經濟的各個方面都趨于穩定,相較之前有了十分明顯的提高,在這樣國富民強的歷史背景下,為了宣揚明朝的威望與思想文化,三寶太監鄭和受朝廷之命下西洋。
在下西洋的途中,馬六甲是艦隊的必經之處,為了方便停歇,馬六甲逐漸演變為了艦隊的補給地點,而在當地,有一口十分神秘的水井——三寶井,在數百年間一直被不同的國家所爭搶,究竟發生了什么呢?
馬六甲王朝與明朝之間愈加密切的關系
在當年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其實馬六甲王朝還沒有完全建立,當時這片土地還叫做滿刺加國,只是一個十分貧寒的小漁村罷了。
村里的漁民們生活水平不高,終日里依靠打漁為生,后來隨著世界航海業的不斷發展,各國都爭先將航海業作為自己國家發展的中心。而滿刺加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通道,成為了東西道路的交通要塞。
所以無論從軍事還是經濟角度上,這個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口。
其中,就包括來自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王子,這位王子具有十分長遠的眼光,他認為憑借滿加刺國的地理位置將來肯定會有很好的發展,于是就定居在當地,馬六甲王朝也逐漸建立了起來。后來鄭和受朝廷之命下西洋,每次都要途經馬六甲王朝,由此與這個王朝聯系也較為密切。
1405年,因船隊的副使王景弘生病,鄭和所帶領的艦隊停靠當地,結識了馬六甲王朝的國王,兩者言語探討之后,鄭和十分欣賞這位國王,于是就向他講述了遠處明朝的繁華與興盛,勸說馬六甲的國王以藩屬國的身份臣服明朝。
這樣一來,馬六甲也能依仗明朝的實力發展起來,馬六甲國王聽了之后也被折服了,于是答應了鄭和。
明朝與馬六甲通婚,三寶井由此而建立
鄭和回到明朝之后將這件事情告訴了明成祖,在不費一兵一卒的前提下征得一個藩屬國明成祖自然很高興,為了加強兩國之間的關系,表達明朝對馬六甲王朝的重視,明成祖下令將漢寶麗公主嫁給馬六甲國王。
當時馬六甲的國王名字叫做蘇丹滿速沙,得知此事之后也十分高興,畢竟迎娶大明公主在當時來說是十分榮耀的事情。
可當時馬六甲在社會的各方各面還不算發達,為了防止公主到來后水土不服,蘇丹滿速沙還特地下令在馬六甲為其建造了一個舒適的居住區域,公主從此便在這里定居。
后來鄭和第二次下西洋時路過馬六甲,還特地去往這片區域探望公主,當地雖吃穿上十分齊全,但日常用水卻很不方便,為了解決公主的用水問題,鄭和便命人在這里打了一口井。
后來,井是打好了,可從其中噴涌出來的井水卻十分渾濁,并不能日常飲用,當時負責打井的士兵們都十分為難,想著要不要重新再打一口。
鄭和知道此事后直接從井中舀了一瓢水不管不顧的喝完了,沒想到在鄭和將污濁的水喝下之后,井里面的水突然變得十分清澈,由于鄭和在朝廷中的稱號是三寶太監,為了紀念他,人們也將這口井稱作"三寶井",連帶著這里的山也稱作三寶山,山下的寺廟也稱作三寶廟,由此可見,鄭和對當地人們的影響之深。
三寶井的傳說流傳越來越廣,數百年間各個國家不斷爭搶
三寶井能夠正常使用之后,一直是僅提供給漢寶麗公主的,可隨著歲月的變遷,漢寶麗公主也去世了,其居住的這片區域也開始對外開放,鄭和與三寶井的傳說慢慢的在人們之間流傳開來。
起初人們對這口井的寓意還算美好,由于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多次都來到馬六甲,人們就互相傳頌說是因為他喝了這里的井水才能夠再次回來,所以很多人也來這口井中淘水喝,寓意自己將來離開家鄉之后能夠再次返航。
可慢慢的一傳十、十傳百,這個傳說就有點變味了,甚至說這口井能夠消災治病、逢兇化吉,雖然越說越離譜,但人們還是對這口井有著敬畏之心。
時間來到清朝末期,當時掌權的統治階級昏庸無比,作為重要港口的馬六甲自然逃不過各國的爭搶,數百年間,三寶井先后被四個國家所占領,葡萄牙、荷蘭、英國等歐洲國家的爭奪戰爭從未停歇過。
不過即便經歷了無數歲月的洗禮,三寶井依舊矗立在馬六甲地區,向我們無聲訴說著歷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