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熱情。
從內部視角看,男生可從邏輯上理解女生的痛苦,從情感上體會女生的痛苦,尤其對跟自己有親密關系的女生。甚至,借助現代技術,連上電脈沖,男生可親身經歷痛經時那難以言傳的痛。在一定程度上,男生可理解女生的痛經,從心理上、理智上、甚至身體上。
但是,這種理解與女生那屬于自己身體的痛不同,它始終是外來的、暫時的,并非與生俱來,不是那種它就是我、就是我的生命的感覺。男生的理解是有限的。
課上,很多女生的態度是,男生不能理解。一個男生很不滿, 咕噥著, “難道女生就可以理解男生的蛋疼?”
我們哄堂大笑:這就是內部視角的極限。
從外部視角看,最近十來年,痛經開始成為一種疾病和公共議題,掙工分時代卻很少聽說。兩代女人生活節律、飲食、睡眠、工作方式的不同等讓身體發生了變化。同樣的生理現象,以前不引起多少疼痛, 現在變得難以忍受。掙工分時代,痛經不能宣之于口,月經依舊被認為不潔;今天,男女性別關系發生微妙變化,月經不再帶有宗教不潔的意味,年輕一代男性對痛經的態度也發生變化,認為經期女孩需要特別照顧,以至于對女孩而言,生理期可成為很多事情的借口。
外部視角下,痛經成為一個客觀現象,人們探討其生理和社會的成因。
但內外視角如何交織?學生提議,我們可以收集痛經的生命故事,從情感和邏輯上理解痛經這種體驗,然后將痛經置于社會歷史過程中,系統分析其成因或對策。
這不失為一種內外交織,先帶著內部視角看,再帶著外部視角看,先投入,再抽離。
可這畢竟不是同時地投入與抽離。課堂討論沒能產生一個完美的交織點。內外視角交織的方法論核心是同時擁有二者,結合點很難找到。我們很容易偏向一邊,對另一面輕描淡寫,或者先內后外,或者先外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