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一篇對滬江的感知,卻遲遲不知該從哪里入手,直至7.14日這一天,上海炎炎驕陽的大hot天,迎來了清華大學軟件學院一行13位學生,帶著“互聯網+” 暑期實踐的期待來到了滬江,感受真正的互聯網+教育。
都說互聯網遇到了教育,一切變得不一樣,到底如何不一樣?
互聯網+教育,該如何往前走?
互聯網是一個發展極快,快的你昨天還耀武揚威于一個策劃一個營銷的棒棒噠,明天可能就out的節奏,但我們真的考慮過互聯網和教育的結合,該怎么向前?是慢慢穩扎穩打,還是隨互聯網大潮走得更快更快更快?互聯網教育是不是有他該有的溫度?
每一位滬江員工的電腦桌面上都會印著滬江的社會使命和價值理念,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的簡單問題,更是體現著滬江的互聯網教育理念,"求真務實,志存高遠,產品為王,客戶至上",在阿諾身上,是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他花了16年,讓滬江走到了今天這個位置,他坦然的說,他最喜歡就是賦予他的"工匠精神",也正是這種穩扎穩打的工匠精神,用心去體會互聯網和教育的碰撞,感知客戶的需求,才能迎來一天一個億多的創收。
互聯網遇到教育,實在是急不得。而用互聯網去促進教育公平,就是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最好成果。
說起這個話題,阿諾感觸很深,"我們2009年就已經開始做公益了,但是后來發現模式不對,光是捐錢捐物,是解決不了農村孩子教育缺失的問題的,我們必須從教育入手",所以從2015年,我們開啟互加計劃,走到今天,我們幫助1000多所農村小學,走出了無資源無老師上課的困境,讓孩子們能夠睜開眼看世界。
互聯網對接教育的過程中,我們還在不斷探索,對接學生已經滿足不了鄉村教育的進步,目前馬云公益基金助鄉村校長, 馬云:我們沒有資格為鄉村教師頒獎,我們只是借此感恩。平安老總馬明哲也在做教育公益,馬明哲:AI讓最好的教育覆蓋全國。他們都與我們開始鏈接,公益,教育,互聯網,公司與公司的結合,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事情。沒有錢,教育如何脫貧,我們真的在做,而且做到了。
在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浪潮中,秉持堅定的信念
"我從來沒有浪費過一個暑假","看到一個關于e-mail 的廣告,我就想有一個自己的e-mail", "第一次做社群,做網站BBS,我就想能招來500個人就是我的期望了",這都是阿諾從未想過創業的初始想法,他喜歡玩網絡,在他眼里網絡不是沒有溫度,充滿欺騙虛偽的地方,他在這個虛擬世界里聽到過很多有溫度的聲音和心聲,對他而言互聯網的鏈接是帶著溫度的,他會切身體會網絡那端的心聲。
所以當互聯網遇上教育,這個有溫度的存在將會讓溫暖普及所有需要互聯網教育的人,這不是神話,是現實。
阿諾從幫老師修電腦,充實他的實際操作經驗,到他口中所謂的"非法"融資,辦信用卡解決員工電腦配置問題,再到被招行拒絕擔保融資,面對20多萬用戶,他不得不擔當起這份創業的責任,最后一路走來,煉就一張不能用厚顏無恥形容的臉,是撕掉一層還有一層的臉。說的像笑話,也是一種擔當背后的付出,更是一種信念的支撐。
一路艱辛,也許只有創業的人,才知道其中酸甜苦辣,才最有發言權。
互聯網教育發展背后的溫度
互加計劃的伙伴們從知道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學生要過來參觀開始,就不斷的在著手這件事,從前期宣傳,推文跟帖,到之后ppt頭圖的設計,虹姐否定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互加工作的嚴謹態度讓我慚愧第一次做頭圖的呆傻和工作的不嚴謹。
小小插曲話題,就是該有的工作態度。
直至今天,當滬江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伏彩瑞(昵稱阿諾)、滬江集團首席運營官李駿和CCtalk總裁陸堅都出現在天箭座會議室,與學生們分享自己的經歷與工作見解時,我心里默默的為他們,為滬江點了N個贊。從阿諾參加種子計劃跟我們握手合影,全程參與種子計劃導入培訓,到今天與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學生坐在一起分享解答,我很喜歡這種"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朝氣十足的年輕公司。
有溫度,有激情,有發言權……
老李也說"我們需要有很強的信念,一起做教育的信念,并且在實踐中不斷的學會思考,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才是我們招聘員工時所秉持的原則,也是對大學生的一些建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