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 ? ? ? ? ? ? ? ? ? 天子章第二
? ? ? ?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是親,而德教加與百姓,刑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 ? ? ? “《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p>
? ? ? ? “天子”,《禮記*表記》:“惟天子受命於天,故曰天子?!薄栋谆⑼ā罚骸巴跽吒柑炷傅兀试惶熳?。虞、夏以上,未有此名。殷、周以來,始謂王者為天子也?!薄抖Y記*曲禮下》:“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i>所以本章文終引《尚書》“甫刑”篇:“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中“一人”,即是指天子。
? ? ? ? 關于天子的幾種稱謂:帝,《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爾雅·釋詁》君也;《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于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于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堯舜時期,稱“帝”?!渡袝贰案尢罩儭敝卸嗵幱杏韺λ吹姆Q謂,都是“帝”。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薄碓?“都!帝,慎乃在位?!? “王”,天下所歸往也。?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睋渡袝贰案适摹逼?,夏已開始稱王。? 《韻》大也,君也,天下所法?!墩崱分饕玻煜職w往謂之王?!稌ず楣牎窡o偏無黨,王道蕩蕩?!对姟ば⊙拧芬司送??!对]》君,諸侯也。王,天子也。只有天子可以稱王, 諸侯國國君稱王,按制是違制,按禮是僭越。還有一種說法是生前稱“王”,死後稱“帝”,商王朝大抵如此。
? ? ? ? 惡,1交惡,一個摯愛自己父母的人,不敢與人交惡;2厭惡,討厭,一個摯愛父母的人,怎敢使自己讓人覺得厭惡呢;3《廣韻》不善也;《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那么“有心而惡”就是發不善的心。一個摯愛父母的人,又怎敢對別人起不善的念頭呢!慢,《說文》惰也。從心曼聲。一曰不畏也?!稄V韻》怠也,倨也,緩也?!吨熳釉弧仿?,放肆也。 “惡于人”與“慢于人”都是折損福德、招致禍端的心行,所以孝子不敢!“惡、慢”于人,都會給父母帶來損傷,或聲望,或尊嚴,抑或身體……總之,孝子不敢因己行、己德之虧而召禍愆于父母! 這一句通于貴賤,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遵循這個原則。“不惡于人”即是博愛;“不慢于人”即是廣敬。若自天子至庶人,皆能由愛親而不惡于人;由敬親而不慢于人。則定是天下和順,上下無怨而民不爭。
? ? ? ? 盡,《廣韻》竭也。《集韻》悉也。德,即上文博愛、廣敬之徳。教,教化,教而化之,天子通過自己的博愛、廣敬化育公卿百官的“惡、慢”厲氣。加,《增韻》施也,著也。 百姓,百官,古時貴族百官始被賜予族姓,世代相傳。平民沒有族姓。戰國後才有稱平民為百姓的說法。刑,為楷、為模、為表率。四海,四海之內,即是普天之下。上古先民的天人觀,認為天是圓的(不是平面的圓,而是一個球一剖兩開的一半,像個鍋,又說“穹廬”。),地是方的,圓的天蓋在方的地上,在天的下方又在方的地外的部分稱為海,共有四塊,稱為四海。海上是沒人居住的,所以普天之下就是四海之內。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碧熳訐硭暮6鴶執煜?,所以,施德教于公卿,做楷模于四海。蓋,表大概如此。用全部的愛敬之心來侍奉父母,對百官施以博愛與廣敬之徳,以此作為普天之下的楷模。這大概就是天子的孝行吧!
? ? ? ? 《甫刑》,《呂刑》,產生于西周穆王時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一部刑書?!皡巍本褪菂魏?,又稱甫侯,為呂國國君兼周穆王之司寇,主管獄訟刑法之事。受穆王命,在夏代贖刑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法律思想和刑法條文,故稱《呂刑》,又稱《甫刑》?!缎⒔洝肥苏聝H此“天子章”引《尚書》原文為佐證。
? ? ? ?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語出《尚書*呂刑》?!?b>一人”即天子,“予一人”則是天子自稱?!?b>慶”,善也,或可衍生為美德,福報?!?b>兆民”,《左傳*閔公元年》:“天子曰兆民,諸侯曰萬民”。“賴”,《類篇》恃也。上古天子修德,皆以擔當為首要!如《論語*堯曰篇》有說:“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所以天子一人有“愛敬盡于是親,而博愛、廣敬施與身臨,以此垂范普天之下”的美德、善行。萬方兆民便都能蒙其惠澤,而有所賴恃!“孝”之于天子,實在是至德、要道。
? ? ? ? 天子孝行給人的啟發是“博愛”與“廣敬”!庶人雖不能“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但“愛敬盡于事親”、“不惡于人”和“不慢于人”還是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