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家訪”一詞是有溫度的,因為它代表著愛,代表著信任,更代表著老師對一個學生的全部感情。
曾經,有個老師就是用“家訪”感動了我的父親,更讓年幼的我知道了,老師的愛是那么真,那么沉。
那是我初一時候的王老師,她教我們數學,還當我們的班主任。
開學不久,當她了解到我家的特殊情況以后,她馬上就來我們家家訪了。老師來我們家家訪,這不足為道,因為自己成績好,不知道有多少個老師來家訪過,但,我的王老師不一樣,真的,太不一樣了。
因為她不僅來家訪,而且還帶來了面粉、面條,有一次甚至還給我們家帶來了2斤菜油。以后的每一次家訪都是如此,王老師從來都不空手來我們家的。
那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在農村,這些東西絕對是稀罕之物,而我的老師,卻在第一次家訪,就提著大包小包來到了我們家。
這,太讓我感動了,我真的想象不到,一個老師可以這么好,可以對一個學生如此真誠、如此不計回報地付出。
不為別的,王老師只是希望,能夠用她的誠心說服我的父親和哥哥,讓我到城里讀書,哪怕是到鎮里的初中讀書也好。
因為王老師始終認為,當年的我有那樣的資質,只有城里的學校才能完全施展我的才華,而不是我們的“附中”。說是附中,其實只有我們一個班級,“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那種,唯一的一個班級。
可是我那頑固得有如石頭的哥哥,始終聽不見王老師的勸告,他每次只堅持一個觀點:“一個女孩子,我們能夠讓她讀初中就已經很不錯了,還想讓她到鎮里、城里讀書,那該花多少錢啊?不行,這事沒得商量!”
可是,我的王老師依然一次次地來家訪,依然一次次地提著東西來家訪,一次次地勸說著。
可是兩年過去了,哥哥依然不為所動,就是白瞎了我老師那些從牙縫里節約下來的面粉、面條和菜油。
真不知道是上天的厚愛,還是我老師的仁慈之心打動了上帝,在我讀初三那年,我們那所謂的“附中”居然被取消了,我必須要到鎮里去讀初三了。
在王老師告訴我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我激動,開心,而王老師卻比我還要激動,因為她整整努力了2年而沒有任何結果的事情,居然毫不費力就實現了。你說,她能不高興嗎?
對家訪的感情,對老師的愛戴,就是被王老師那一次次的真誠與厚愛所強化,從而成為自己學習的不懈動力——我不止一次地告訴自己,要是可以,我一定也要當老師;要是可以,我一定也要像王老師一樣,用自己的真心與誠摯去溫暖每一顆農村女孩的脆弱的心靈,讓她們也享受學校生活的美好,讓她們也知道,女孩一樣不比男孩差。
7年后,我果然也當上了老師,走上了對我來說神圣無比的三尺講臺,當我跨上講臺的那一刻,我就默默告訴遠方的王老師:“老師,我終于也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了,您開心吧?只不過,我能做得像您一樣好嗎?我能接過你手中那根充滿愛心的接力棒嗎?但,老師,請您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我的女生輟學,我一定像您當年關心我一樣去關愛她們!”
因為自己始終都在農村任教,所以我也見過許許多多家庭貧困的女生,一看見那些女生躲閃、羞澀的眼睛,我就知道,她們一定有個不如意的家庭,一如當年的自己。
于是,家訪,就成為我班主任生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
忘不了,我曾經把幾乎所有的周六都用來家訪,從上午一直到夜里的伸手不見五指;一次次帶著年幼的孩子和老公一起,奔走在一條條鄉間小道,聽著一個又一個或心酸或欣慰的故事,然后與我的學生一起,趕往下一個家庭;
忘不了,我們曾經辛辛苦苦地走到一個半山腰的獨門小院,在那里我們看到了我班上那個一直桀驁不化的女孩——娥。
看到我們的到來,她驚訝、詫異,而她的養父卻緊緊握住我的手:“老師,娥讀書這么多年了,你是我第一個見到的老師。”
從那以后,娥開始慢慢收斂自己的脾氣,漸漸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女孩。
忘不了,我們曾經一路走走停停來到一個連公路都不通的偏遠小村莊。看到那里破舊不堪的房子,我簡直難以想象,原來,在我們的身邊,還有這么窮苦的地方。
當我們好不容易打聽到我學生的房子時候,他們家隨即就圍滿了前來看熱鬧的村民,他們爭先恐后地說:“老師,你是教初中的吧?”“老師,你真看得起阿偉,這么大老遠地來看他。”
而我的家長,卻什么話也不說,他只會一直緊張地搓著自己的雙手,局促地笑著……
后來,我才知道,我居然是第一個到他們村子家訪的初中老師。那一刻,我真不知道是該高興,還是傷心?——一個有著二三十戶人家的村子,少說也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吧?而我這個剛上任不久的班主任,竟然開了他們村子的先例!
那種震撼,那種觸動,多少年過后的今天,依然歷歷在目,久久不能釋懷……
從此,我愛上家訪,愛上奔走于一個個幸福或不夠幸福的家庭,然后把關心傳遞,把關愛傳達……
后來,我不當班主任了,但,只要有班主任提出家訪,我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
。因為我知道,一次家訪,就意味著老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一次無障礙的溝通與交流;一次家訪,就意味著老師與學生的關系又增進了一層;一次家訪,老師與家長、學生一起親密無間的交談,就是對學生最好的關愛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