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孩子睡覺自己滾床底下,被驚醒哇哇叫喚,孩子奶奶聽到了就趕緊跑過來,上來就是:怎么睡的覺,你就不能勤試著,怎么還讓孩子掉下來……
過了一會可能還是余驚未了,孩子怎么也睡不著,非讓我起來抱著,太累了,我就沒同意,就想躺著摟著哄哄,結果她突然大哭起來。她奶奶又跑進來問怎么了,嫌我就不會哄哄……
因為房子裝修,我就獨自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回到老家,這段時間常常聽到的就是孩子奶奶指責的聲音。
孩子吃飯的時候坐不住到處跑,就嫌“你不會抱著她,哄她吃飯”;中午想玩,叫喚不睡午覺,就說“你惹她干什么,不睡就不睡”;剛開始有點感冒,我不讓吃藥,就在我耳邊念叨“你讓孩子受多少罪”;孩子被奶奶逼著分享玩具,我說孩子的玩具她自己說了算,事后她奶奶就會說“真是讓人笑話,她知道什么”……孩子奶奶總是會憑自己的經驗或者情緒就給事情下判斷,而且不會聽你怎么說。
以前的我總是會忍不住就對我對象訴苦,一樁樁一件件的告訴他,次數多了反而收到的總是“老人不容易,你別去計較”。其實我哪有想計較,我只是找個人聽我訴訴苦水,然后說幾句安慰的話。
我突然開始意識到自己也落入她奶奶的思維陷阱里——一味地根據表面現象以及自己的情感去解釋,評判事情。所以當我又想對著孩子爸抱怨時,我會選擇去拖延,等這事過去一天后,如果我還是心里不舒服,我才會選擇告訴他。慢慢的抱怨少了,往往說一件事也總能得到他的更多呼應,心里也舒坦多了。
但有時還是會被情感支配,特別是孩子也哭鬧或者不舒服的時候,再加上她奶奶喋喋不休的聲音,我就會特別想馬上對孩子爸說說出出這口氣。就像今晚一樣,我本想立馬告訴我對象,但突然我心里不那么煩惱了,我問我自己孩子為什么最近愛哭鬧了?她奶奶為什么總是跑進來指責我?
孩子一方面是受到驚嚇,但更主要的是面對她妹妹的到來缺乏安全感,我要做的是更包容她,告訴她我有多么愛她。于是我選擇起身抱著她,慢慢告訴她我愛她,她是我心里的寶貝,她停止了哭鬧,慢慢睡著了……
我也意識到孩子奶奶是出于對孩子的愛,才會比較緊張,要不她也不用聽到聲音就趕緊起身跑過來,也許她總是選擇去抱怨別人,但那只是她日積月累養成的一種處事方式,本心是好的,我可以選擇性過濾掉她的話,留下她本心的意思。這對于我也是內心很好的成長。
回頭看之前的自己,原來我也是一位喋喋不休的怨婦,抱怨之前工作工資少,抱怨孩子不懂事,抱怨對象不懂我,抱怨天氣,抱怨身邊的人……那時候的內心充滿了怨氣,感受不到外面的陽光。
今晚突然覺得輕松了許多,我跟別人較真其實就是在為難自己。多去從別人的本意出發,內心才能被陽光充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