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朋友圈里集贊,“需要38個”“需要88個”“需要108個”……而且很輕松地一會就說夠了夠了!
我很羨慕這些"明眸善睞"的圈人,這么多的好友,這么多的關注,這人緣生生的讓我自慚形穢。
我很少在朋友圈集贊,有時候是不屑于浪費時間,有時候蔑視這樣的噱頭。
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基本上集不來幾個贊(很囧),最多不會超過三十個……
朋友太少?
是的。我微信里面通訊錄里總共不到二百個人。
我特別羨慕別人動輒幾百上千個好友,而且這些好友都是活躍著常常互動的好友!
我不得不感慨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太差。因為我不喜歡加別人微信,我更不喜歡加陌生人微信。
所以,我的好友數量少的可憐!
不止如此,在我的通訊錄里,我還分了一個看不到我朋友圈的類別:陌生人!
我是喜歡自我空間感的人,習慣了孤獨,習慣了孤獨的自由,于是不習慣讓不認識的、一面之緣的、商業需要的微信好友看到我的生活和我的家庭。我覺得那是我的私隱,我不想被人議論,我也不想讓不熟悉的人太了解我。
我是喜歡發朋友圈的,甚至可以說很喜歡。
我覺得花草樹木很美的時候,我會發圈,最好詩意、愜意;我覺得陽光天空很美的時候,我會用心拍一張發圈,最好浪漫而賞心悅目。
我覺得人和事觸動我的時候,我也會發圈,因為生活的點滴美好,會觸動心底的柔軟,而記錄和分享,是我認為讓心情的愉悅能夠實質化的手段。
我還會常常把女兒的點滴和照片分享在朋友圈。這么做的目的,并沒有很多希望朋友欣賞的意思,而最主要就是為了留存,然后在每年年末做一兩本當年的微信書,然后,把微信書放在書柜里,想回憶的時候,隨手就能抽出一本,滋味地看上半天。
別人的集贊,通常我會默默獻上一贊,而我的動態,通常也都會有好友給我點贊,不過往往是屈指可數。因為能給我點贊的,多是經常聯系,真正意義上的好友。對于那些納入了生命里的朋友來說,點贊無需客套,無需禮貌,想點就點,真心而點。
我知道有些好友是不敢給我點贊的,我也不敢給有些好友點贊。因為大家的共同好友能看到彼此的點贊和評論,于是,出于各種微妙的原因,默默路過,默默不點。最后,就都成為了朋友圈里熟悉的——“陌生人”。
這種“陌生人”,沒有屏蔽,沒有互動,共同生存,卻老死不相往來。
還有些好友,是熟悉卻又彼此隔閡的人。比如某些家庭關系里的成員或者親戚,比如某些早已多年不曾謀面的曾經的同事。
默默地看著彼此的朋友圈,默默地飄過,誰也不知道對方是不是看了自己的朋友圈,誰也不知道對方對自己是關注還是忽略。
因為朋友圈,再陌生的朋友也可以感覺“近在咫尺”。
因為朋友圈,我們和親朋好友的聯系更加緊密,隨時可以互動。
也因為朋友圈,若即若離的關系,讓朋友圈難免唱著“獨角戲”。
發朋友圈的目的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有的是記錄和分享生活、情感和學習;有的是炫耀自己的擁有;有的是出于營銷的目的……
大概沒有人是因為給自己看才發朋友圈吧。朋友圈是個“公眾場所”,我們可以選擇給誰看和不給誰看——當然也可以設置為僅自己可見(但我想應該沒什么人會這么利用朋友圈)。
有時候看著寥寥可數的點贊,會有點“孤島”的感覺,真心懷疑自己的人品。
可是有時候看到點贊加上熱火朝天的評論,又覺得自己真心擁有著好多溫暖。
于是又傲然地跟自己說,所謂在精不在多,這些保持互動的好友,才是真正珍貴的朋友。
所以,朋友圈也像一張網,篩掉微不足道的,留下精華。
大浪淘沙,能一直陪伴并且關注彼此動態的朋友圈好友,才是真正彼此懂得的人,是值得彼此點贊的人。
“孤島”也罷,舞臺也罷,朋友圈都是一個窗口,讓別人了解自己,或者讓自己了解別人。就算再多的修飾,時間也自會幫彼此慢慢的梳理和淘洗,最后留下常來常往、彼此懂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