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功課發現,目前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習量遠大于我們當年,像英語,過去是到初中才開課的,現在已經占據學習任務的三分之一。像語文,過去初中開始學文言文,現在五年級就開始學了。如今小學都在搞素質教育改革,經常有一些制作小報、課外活動的作業,但傳統學習量實際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這就讓孩子們比我們當年累得多,每天做完作業出去和小朋友玩一會,對現在的小學生只是一種奢望。
但令人驚訝的是,很多孩子在學校教育之外,還報了不少課外班,必報的是英語和奧數,此外像閱讀寫作、琴棋書畫、科技制作,等等。我知道不止一個例子,從周一到周日每天都有課外班的,孩子在周末都很難有玩耍的時間。在家長中彌漫著一種焦慮的氣氛——必須讓孩子的未來更優秀,一定要在競爭中勝出!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些問題: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的?未來的競爭是什么樣的?我們認為能讓孩子在未來更優秀的特長,一定是未來需要的嗎?還是只是為了緩解我們自己的焦慮,而讓孩子投入無休止的學習?
作為一個文科生,顯然胡爸爸不是這些問題的權威,提出一些想法,希望大家一起來思考吧。
首先是人類有可能突破語言的障礙。先來看下面這個視頻:
這是在2014年WPC(微軟全球合作者)大會上演示視頻聊天軟件skype translator 的場景,當時的即時翻譯功能已經很強大了。看今年的新聞,skype已經支持五十多種語言的即時翻譯。
谷歌的即時翻譯與微軟齊頭并進,并且更加智能,參見下面的鏈接:
不管是文字還是語音,目前的機器翻譯都在不斷接近人工翻譯的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必將突破語言的障礙,實現普遍的順暢交流。這帶給我們什么啟示?不用在英語學習上投入太多精力了?翻譯、語言培訓行業將被顛覆?這都有可能。但我覺得最大的啟示是人類將被史無前例的緊密連接在一起。圣經上說人類最早口音語言都是一樣的,人們齊心協力要建一座通天塔,上帝為之驚恐,變亂了人們的語言,于是人類不再能齊心協力的做事情。如今令上帝驚恐的事情又要重現了,全球化將進入一個更加緊密的階段,普遍和深入的交流溝通會消除隔閡,協作必將取代沖突,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誰更能適應那時的世界?當然是心態更開放,更能接受多元文化的人。這種特質一向是東亞社會,尤其是中國所欠缺的,我覺得這應該是重視培養孩子的一個方面。
其次是人工智能。前兩年看到下面這個視頻時,真的是驚住了。這臺電腦不再是百科全書,只是一個幼稚的嬰兒,但這個電腦嬰兒和人類嬰兒一樣有學習能力,視頻中她正在學簡單的英語單詞。
擁有學習能力的電腦比百科全書式的電腦更加可怕,后者只能勉強戰勝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而前者已能完勝圍棋高手李世石。照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在不遠的將來它必將深刻的影響人類發展。據一些資料分析,很多我們想象不到的崗位將被人工智能取代。流水線的工人被制造機器人取代,這個好理解,但記者、律師這樣的職業也能被人工智能涉入,這就超出我們的想象了:
上面兩則新聞有標題黨之嫌,嚴格說,這兩位人工智能算不上記者和律師,但絕對干的是報社助理、律師助理的活。不光是記者、律師的初級崗位,像醫生、會計師、金融分析師等高端行業的初級崗位,現在都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今天我們視為金領的行業,明天將被幾臺電腦壟斷,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栗。
寶媽說沒有初級崗位的鍛煉,今后的醫生、律師、記者、會計師從哪里來?所以人工智能不會在這些行業普遍應用。這個思路有道理。但資本是逐利的,當一個事務所或報社用一臺電腦取代了十幾個人力崗位時,行業中所有的競爭者會群起而效之,誰晚一步,誰就會在競爭中敗北。
面對人工智能強力發展的前景,什么樣的職業,或什么樣的特質更有競爭力呢?一個是有關創造性的,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海量資源和大數據分析能力,但專家稱它很難實現像人類一樣的想象力、創造力,所以多開發孩子這兩項能力是未來一個方向。另一個是情商,人工智能歸根到底還是機器,它很難具有人類的情感和情緒 (據說這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個前沿領域,但收效甚微),涉及這種特質的崗位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其特點是注重溝通、交流、互動。從這個角度出發,我覺得那些給孩子“全天候”報課外班的家長應考慮,或許少學兩門課,讓孩子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朋友交流,會對未來更有“好處”呢!
未來的世界撲朔迷離,或許上面的猜想都是錯的。但有一個判斷是不會錯的,那就是快樂和幸福的能力才是對孩子未來最重要的。快樂和幸福不是一個當然的結果,而是一種能力。把快樂和幸福當作一個結果,就是非誠勿擾中那句名言——寧愿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的思路,只有得到了世人公認的“成功”,才談得上快樂和幸福。這種思路把人生當做了一個結果,而不是一個過程。
孩子的成長挺像跑馬拉松,一場馬拉松比賽有幾萬人參加,大概只有0.1%的人有資格競爭前幾名,電視轉播的焦點都是對準他們,絕大多數人從沒有進入過觀眾的視線,如果他們只是為了爭得名次或取得關注,這幾萬人都不會去參加比賽。我認識幾位跑過馬拉松賽的朋友,有跑三個多小時的,有跑五個多小時的,他們都沒有名次,但都為自己完成比賽而由衷的快樂,五小時的自豪于在關門時間之前完成比賽,三小時的為自己比上次快了十幾分鐘而滿意。
人生無非如此,起伏而漫長,每一個堅持走完的人都值得喝彩,而每一次超越自我、完成挑戰,都是快樂和幸福的源泉,即使沒有成為那聚焦在閃光燈下的0.1%。
所以我們真的需要反思,是要為孩子幾年后能不能上一個好中學、好大學而焦慮,還是該為了他們在漫長的人生中擁有快樂和幸福的能力而籌謀?